清时名安流集,后因紧靠宋寨,故改名宋集。宋集村,处于宋集镇的中心位置,宋集村地处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宋集镇政府所在地,该村耕地3842亩,6695人,村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领导班子强劲有力,按照“团结、务实、规范、高效、创新”的工作理念,健全各类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将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轨道。 |
杨集行政村是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阜阳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村,乡风文明村,全村辖18个自然村,1153户,6162人,耕地面积5163亩,近年来,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20字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摆到突出位置,成立了塑料大棚,肉兔养殖,杨西强花卉种植,临化工药厂,水泥预制厂,目前已有两个专业合作社,现在就地解决近1000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2009年以来我村改水改厕,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段庄村位于临艾路西面,宋油路南面。由段庄、小朱庄、宋坡寨三村合并而成,1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07户,5230人,耕地面积约5935多亩,党员111人,村“两委”班子7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段庄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西洋南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生猪、家禽养殖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650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段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刘腰庄行政村是由原三个小村合并的,全村共辖二十个自然村,五千四百五十一人,耕地四千二百亩,共有十二个党小组,八十六名党员。 合村后,村党总支发现部分党员认识不变,模范带头作用不突出,思想滑坡,有少数党员思想落后于群众。村党总支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新党章,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富民政策,学习外地有关党的建设先进经验。学习后,让广大党员谈体会、谈收获、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广大党员增强了信心,树立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光辉形像,给群众树立了学习榜样。 一、村主任刘林同志千方百计改变村民居住条件,从浙江引资一千万元,建立一个“整村推进项目”,在宋老河两侧建楼一百二十七套,使全村一百二十七户村民都住进小楼。这个项目节省土地一百八十亩,广大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二、村文书范奎军、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刘可仕,分别组织两个建筑队,招收本村贫困户四十八户,搞建筑。所招的工人每月的工资都在1500-2000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以前群众讲“土地到了户,不爱党支部”,现在群众讲“群众想致富,依靠党支部”。 三、党员刘学民、刘可仕、刘国平是种植中药“穿心莲”能手。在他们三人的带领下,这个村始终抓住“穿心莲”种植不放松,面积赿种赿大,技术赿提赿高。今年全村种植穿心莲三千多亩,经济收入1200万元,人均这项收入增加200多元,明年他们都准备在外村租地种植,种植面积可达五千亩。 四、并村以后,村里人心混乱,其中有两个村原是瘫痪村,因此在推动各项工作时较为困难。县委组织部推行村级事务“421”管理工作法和“阳光村务工程”以来,我们按照上级的布置,认真宣传“421”管理和“阳光村务工程”,积极学习“421”管理新模式,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积极探索新经验,收获极大,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想解决而又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干群关系和谐了:“干群见面有了笑脸,群众能走进干部的门坎,互相交谈不留心眼”。有什么讲什么,谁讲的对照谁的办,群众认为干部放权了,群众当家了,干部认为群众听话了,啥事都好办了。二是风清气顺了。原有的三气:泄气、怨气、互不服气一下变成一鼓作气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三是村建立村级事务“421”工作机制,成立了村民代表理事会、党员代表理事会,村遇到大事立即召开两个理事会,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说干就干,百干百顺。 这些宽松的工作环境、这个喜人的变化,都是村级事务“421”和“阳光村务工程”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
进入李小寨境地,沿宋滑路北侧出现一排排新建的住宅楼,美观大方、整齐别致,这就是李小寨中心村。李小寨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李小寨村党总支由三个党支部,105名党员,李小寨村党支部1999年被县委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2006年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李小寨村的群众富裕了,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一个好支部,靠的是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组织缝纫机维修队伍。目前,全村有三百多人常年服务有外,其中有11人走出国门进入俄罗斯,这些人每年可创收500多万元,成为全村的经济收入支柱。
2、积极创办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彩灯加工厂、水泥预制厂、朩材加工厂、缝纫机零件加工厂、小型砖瓦厂、姜杆厂、姜花厂、药材加工厂等,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3、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已发展亚洲黄牛1000多头,养肉鸡10000多只,养猪2000多头,水面养鱼13万尾。
4、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李小寨村调整种植业结构2240亩,占总耕地的90%。
5、组织青壮年劳力进入大城市做生意。目前,李小寨有100多青壮年在北京、南京、路桥常年从业于蔬菜批发生意,20%的人员有了自己的运输汽车,这些人员年人均收入在五六万元。
6、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在全镇率先进行新农村规划。新规划的村庄占地250亩,节约土地950亩,实现退宅还田300亩。
现在,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了,李小寨村并未满足现状,正如李小寨村总支书记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光有物质文明不行,必须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杨范村位于阜新高速公路两侧。由杨洼、范营二村合并而成,17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06户,5575人,耕地面积约6162多亩,党员74人,村“两委”班子5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杨范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养殖业也取得很大成绩。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3年8月,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900余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杨范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徐金村位于临艾路东面,宋老路南面。由徐庄、东李庄三村合并而成,1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59户,5480人,耕地面积约5752多亩,党员71人,村“两委”班子7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徐金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生猪、鸡养殖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685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徐金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赵寨村位于宋滑路北面,宋老路南面。由赵寨、王营、姜庄三村合并而成,1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49户,5510人,耕地面积约5187多亩,党员82人,村“两委”班子6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赵寨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生姜种植及深加工、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另外引进外资引进外地一家家具加工厂,年产值几百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825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赵寨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焦桥村位于临艾路东面,宋滑路南面。由大郝、董小寨、尚庄三村合并而成,1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88户,5478人,耕地面积约6214多亩,党员79人,村“两委”班子7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焦桥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生猪、家禽养殖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850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焦桥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邢庄村位于临艾路西面,宋油路南面。由邢庄、刚庄、李寨三村合并而成,1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74户,5268人,耕地面积约5296多亩,党员83人,村“两委”班子6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邢庄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西洋南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780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6000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邢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宋集镇罗寨村党总支基本情况简介 罗寨行政村是由原罗寨、刘栢坟、李湾三个村合并的,全村共辖24个自然村,6440人,耕地5749亩,共有20个党小组,84名党员。 小村合为大村后,村委会班子不健全,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遇到问题分歧大,是全镇有名的难点村。为此,上级组织部门给罗寨村下派了挂职-马晓东同志帮助工作。下派干部到任后,首先在组织体系完善上创新模式,调整了党总支部班子,建立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组织;在干部素质提升上,注重党员干部教育学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服务平台支撑上,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服务提高长效机制;在功能职责的定位上,创新思路,拓展功能,营造服务农村的新风尚。 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支部一班人分成三个组,走户串户,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邀请相关部门的同志一道调查研究,为经济发展支招献策,充分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带着作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振兴农业离不开科技,富裕农民离不了科技,繁荣农村离不得科技,村委委员刘有功、党员刘有瑞共同成立了“安徽宇璐现代科技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实现增收。村民们都说:“科技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技术上让我们省心,在产品销售上让我们省劲,在种植上让我们省钱,确实体会到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这一生产模式为我们农民找准了发财的道路”。 村委委员单显堂,自己带头发家致富,办起新亚面粉加工厂、挂面厂,招收本村闲散劳动力六十多名,工人月工资可达1200元-2000元,给当地群众在经济方面带来了收益。 党员刘有臣,办起了黄牛养殖厂,养殖黄牛160头,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可实现养殖黄牛500头。 |
王桥村位于临艾路东面,宋滑路南面。由双合、小孙庄二村合并而成,1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222户,5580人,耕地面积约5163多亩,党员73人,村“两委”班子5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王桥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生猪、鸡养殖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910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王桥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瑶池村位于宋油路两侧。由段小庄、柏树庄、大马三村合并而成,19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23户,4875人,耕地面积约5955多亩,党员81人,村“两委”班子5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瑶池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黑红署的种植及加工、西洋南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另外养殖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421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瑶池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马营村位于韦艾路东面,宋油路北面。由马营、西李庄、张寨三村合并而成,17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215户,6110人,耕地面积约6278多亩,党员81人,村“两委”班子7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马营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西洋南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养殖业也取得一定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860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几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马营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阜新高速在马营村建一个货物中转站为马营村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
老寨村位于韦艾路东面,宋油路北面。由宋寨、朱老庄二村合并而成,七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40户,4120人,耕地面积约3994多亩,党员76人,村“两委”班子7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老寨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广大群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都得到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创业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都走在全镇的前列。主要是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村并不安于现状,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认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返乡发展,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然后带动其他周围群众共同进行发展。比如西洋南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务输出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全村累计劳务输出2008人,劳务输出累计收入千万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为全面推进老寨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