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阜南县公桥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阜南县公桥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明代修有功主桥,后改为公主桥,简称公桥。解放前属阜阳县王化区公桥乡,解放后设公桥乡。

1958年属公桥人民公社;1961年建队于公立桥和刘小湾,原属地城区;1979年划归为方集区;1984年队改村,叫公桥村和刘小湾村;1992年撤区并乡时将公桥乡、胡楼乡和原冷庄乡的周油坊、周寨村、杨桥乡的巩堰村,王化乡的乔庄村,母子岗乡的许楼、穆庄村,何寨乡的姬楼村合并设为公桥乡,属公桥乡。

2006年与刘小湾村合并为公桥村。

公桥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驻地,东与鹿城镇交界,北与赵集镇相邻,人口4654人,耕地面积3800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0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巩堰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北部,与会龙乡交界,人口4238人,耕地面积5057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2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主要有主要有巩堰养猪厂。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巩堰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阮城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南部,与龙王乡交界,人口6018人,耕地面积8066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7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主要有主要有长毛兔养殖企业。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特别是长毛兔的养殖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阮城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许楼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南部,与地城镇交界,人口4589人,耕地面积4880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0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穆庄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南部,人口3724人,耕地面积4351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8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唐林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南部,人口6121人,耕地面积5274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7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唐林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合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北部,与赵集镇交界,人口5677人,耕地面积7542亩,全村共有自然庄22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特别在延秋辣椒培育上,为全乡的大棚示范基地。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三合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罗郢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部,与公桥村紧密相连,人口5477人,耕地面积5446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6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罗郢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孟寨村位于公桥乡政府南部,人口5866人,耕地面积5560亩,全村共有自然庄21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李寨村村位于公桥乡政府西部,与段郢乡交界,人口5548人,耕地面积5415亩,全村共有自然庄14个。几年来,该总支紧紧围绕 “五个好”总体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显著成绩.

该村主要有主要有李寨粉加工企业。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联系,送技术下乡,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以小麦、水稻等种植为主。在搞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农户寻求发展致富路,起到了良好的的社会效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李寨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上。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励农户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积极转变种植观念,把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大豆种植规模,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