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村是张新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主体位于临艾河东岸,临艾路从村中穿过,全村辖张贤庄、杨街、杨庄、大杜庄、小杜庄、小庄、里院、北头、张寨、尚老庄、路东、后杜庄、马庄等13个自然村,人口约5770人,其中村干部7人,党员83人。
张集村是张新镇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全村干群解放思想,务实进取,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特优农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要效益,村级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村涌现出了以张广海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张辉为中心的果园种植基地,以张超玉为带头的特大红薯种植基地,春霞手套厂。全村沼气池建设及“三清四改”项目、新农村规划发展项目等正稳步推进,张集村正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稳定和谐、蓬勃发展、热情好客的张集村热烈欢迎你的参观、考察、投资!让我们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钟陶营村,又名陶新村,位于张(新)陈(集)路,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们好客。全村共辖有19个自然村,人口约7260人,耕地约5432亩。现有村两委干部10名,有党员128名。该村逸夫学校占地1500平米,全校师生1000多人,师资力量雄厚。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我镇率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村之一,也是我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村之一。 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3910吨。村内有30亩连片种植的瓜蒌,瓜蒌子远销杭州、上海等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村内有50头以上的养猪场4个、千只以上养鸡场2个、工业方面有木器加工厂2个、楼板厂1个、小型醋作坊4个、废品收购站1处、烤馍户1户、面粉、饲料加工6户、电焊加工修理3个、小商店12个、澡堂1个。 |
陶李村位于张新镇西北部,西面毗邻陈集镇,全村共辖13个自然村,人口约5420人,村干部7人,党员67人。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人杰地灵,这里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有张新镇玉米科技示范和植树造林基地。
有临泉最大的黄牛养殖基地--洪田养牛场,热情的陶李人民欢迎您来这里投资创业。 |
一、基本概况 罗庄村位于张新镇南部,目前全村有27个自然庄,,人口51250人,党员98人。该村耕地面积6257亩,两面环水,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西临谷河,西靠临艾路、交通便利。2006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郝学昌等同志的带领下, 立足本村实际,我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村办企业,抓好农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逐年实施村庄改造,全村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该村本着一抓种、二抓养、创造条件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种、养、加并举,科、工、贸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二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种植业,是张新镇重要的无公害蔬菜养殖基地,全村蔬菜种植面积高达2000多亩。 三、展望未来,决心把刘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罗庄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原村规划,充分利用村资源优势,逐年实施,以土地经营和改造荒宅为重点,做强粮食、水产产业;以建设新农村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把刘寨村建设成一个 环境优美、 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马寨村位于张新镇西南部,全村总面积约8.3平方公里,全村辖22个自然村,人口约8760人,村干部10人,党员123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六个党小组,村配套组织主要有: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综治、民兵等,负责人由村两委成员兼任。
境内主要交通以公路为主,主干道为水泥路面。马寨村是产粮大村,农民的主要收入为小麦、玉米种植和外出务工,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
润田獭兔养殖场是一家集完善的养殖技术推广、设备加工、兔苗出售为一体的兔业开发的企业。兔场建在张新镇马寨村.兔场占地2000平方米,建有5栋标准化獭兔养殖舍,总投资50万元。兔场养殖己实现“四化”:种兔优良化;管理规范化;防疫程序化;出栏合理化。由于充分利用了杂交优势.该系6月龄体重可达4一4.5千克.头型近似圆形或方型,胸宽体 组肢粗壮.被毛丰厚,弹性好。所产皮张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皮肉兼用兔。
|
马大村位于临泉县东南部,地处于临艾河畔,临艾路从村中穿过,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该村于2007年三月由原马大村、小店孜村合并。目前,全村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辖21个自然村庄,11个村民组,1098户,总人口5398人,耕地面积6597亩。该村于2007年成立了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7名。近年来被临泉县委、张新镇党委分别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党组织,2007年被临泉县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马大村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广播,修建村村通道路7公里,户户通水泥路2公里。农业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以芝麻,大豆,花生为辅导产业,户办养殖场15个。有养猪专业户10人。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外出务工900人左右。 |
刘寨村位于张新镇东南部,距离县区30公里,目前全村有28个自然庄,,人口7680人,党员128人,是张新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耕地面积8258亩,两面环水,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西临谷河,西靠临艾路、交通便利。2006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马群祥,刘明亮等同志的带领下, 立足本村实际,我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村办企业,抓好农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逐年实施村庄改造,全村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该村本着一抓种、二抓养、创造条件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种、养、加并举,科、工、贸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刘寨村标准化玉米示范田在全镇出名。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特别是螃蟹养殖业发展较好,是临泉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全村蟹塘占地面积高达2000多亩。 刘寨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原村规划,充分利用村资源优势,逐年实施,以土地经营和改造荒宅为重点,做强粮食、水产产业;以建设新农村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把夏刘寨村建设成一个 环境优美、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马楼行政村地处张新镇南部,与艾亭交界,临艾路穿越其中,辖18个自然村,35个村民组,人口5766人,党员69名,耕地5312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芝麻、棉花、油菜、红薯。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
马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扶持和发展初具规模的种植、养殖业,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马楼村人力资源丰富,是一个劳务大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1000多人,年创收500多万元。工业发展刚刚起步,目前已建成的宗运建材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年产值达3000万元。
几年来,马楼村党支部以“-”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级联创”为抓手,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为目标,以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显著增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马楼村在党建、计划生育、综治工作、经济发展等多项工作位于全镇前列,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肯定。 |
谢寨村位于张新镇东南部,辖11个自然村,人口约3630人,耕地约3853亩,现有6名村干部,58名党员。 村“两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经济、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和县委“三县战略”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要求,结合村实际,认真做好“一事一议”修路工程,使各庄之间路路相通,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基层组织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五个一”措施,(即:抓规范管理 创建一个好班子;抓素质提升 培训一群新农民;抓产业发展 找准一条致富路;抓示范带动 培育一批好典型,如前谢寨村的百亩生姜种植,带动周边20户发展经济;抓基础设施建设 建一个发展好环境)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
一、地理位置 高小寨村张新镇东南部,东靠谢集乡,南邻艾亭镇,西倚马楼村,北与刘寨村相邻。高小寨村东临谷河,距红河10公里,水上交通便利。 二、自然条件 高小寨村属平原地带,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80%,一年四季分明,主要降水集中于4—9月份,年平均气温15℃左右,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西阳南瓜,茼蒿为主,特别适合发展黄瓜、西红柿、等大棚蔬菜的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08年底总户数843户,总人口4316人,农村劳动力3032人,其中外出务工1207余人。 2、产业:以生姜、西洋南瓜,茼蒿为主,兼发展黄牛养殖,有以郑海军为首的黄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产值:全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 4、行政区划:高小寨村由原杨庄村和张庄村合并,有15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组成。 5、建设现状: (1)产业基础:高小寨村是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有黄牛养殖基 (4)交通基础:东临谷河,南接红河,水上交通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