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惠州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惠州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是惠州市的中心城区。

鸦片战争后,由于大亚湾毗邻香港,又扼握上海至香港的航线要道,大亚湾逐渐被西方列强所关注。1845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海图中,将大鹏湾往东、红海湾以西的海域,即今天的大亚湾命名为BiasBay,中文译名有“湃亚士湾”“伯亚士湾”“白耶士湾”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外文译名整整沿用了接近一个世纪。1936年12月,广东江防司令冯焯勋出巡湃亚士湾考察,闻知该处原有中文土名为“大亚湾”,认为不改名的话,“恐贻弃夏用夷、数典忘祖之讥”,“势必腾笑友邦”。冯焯勋的建议得到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的支持。1937年3月20日,“湃亚士湾”改名为“大亚湾”。

五代南汉时期的惠州称祯州,宋代开始为避仁宗讳改惠州(宋仁宗名叫赵祯)。1913年改惠阳县。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

博罗置县始于秦朝,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一说原为傅罗县,后讹傅为博。

因原属惠阳县东部地区,故名“惠东”。

县治设于西林部七星岗,地势险要,为水陆交通要冲,被称为上龙门,故而得名龙门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2广州府《古迹》“上龙门镇”条云:县“以龙门镇为名”。

廖仲恺,广东归善县鸭仔埗窑前村人(现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故名。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鑱旂郴鏂瑰紡 绮CP澶�13001937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