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大同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大同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古称乱营,传宋代胡人入侵,两军交战,胡人战败于此,军营大乱,故名。

南北朝北魏时期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故该区得名为平城区。据《史记·匈奴列传》:“汉高祖七年(前200)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大同秦汉时为雁门群平城县所在,“平城”之名一直延续至北齐,故大同又被称“平城”。

来自位于这片区域的我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云冈】二字可能是对石窟周围的【山冈】的形容与推崇,这些【山冈】与【云气】相伴,或有【云间山冈】之意。明代中期→云间山冈→云冈石窟→云冈区,【云冈区】之名便是这么个来历。

辽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县地置大同县,据《大同县志》,因五大唐大同军,军取义大同川;2018年2月改现名,因古地名云州命名。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1398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1368年)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镇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出现,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置灵丘县,属幽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两县合并为崞县,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复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地。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1409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