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后方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后方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在此建村,初为张家口庄,明清以来简化为张口庄,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渐简化为张庄。
传说此地有一红土岭,西南东北走向,远看像一只凤凰,称为凤凰岭。唐高宗李治东封泰山时路经此地,皇室宗亲李平途中病死,葬于该岭,遂易名为李平岭。又因在岭上建玉皇庙再次更名为玉皇岭。
明洪武十三年(1380),姜姓始迁祖端翁从山西平阳府迁山东兖州府寿张县东北三十里的张秋镇。后分支迁寿张西街。七世祖再迁居城南十五里现址定居,在此建真武庙一所,遂取村名为姜庙。
明永乐年间,郭氏始迁祖郭洪五代孙由山东汶上县迁居寿张县西南25里处今东王坊村前定居,名郭营村。三年后因战乱和交通不便,又迁东南1里今址。因村前有裴城寺,取村名为大寺郭。
明洪武年间大移民时,刘氏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阳谷县城南刘家堂村定居。后刘氏长子又迁此地居住建村。因刘氏迁入时间最早,村西又有条天然小河,故名刘天渠。
仁和村原村名粪场(据阳谷县老县志和《台前县志》记载)张姓族人于明朝年间立村。,由于地方语言差异,将村名粪场说成粪杈听来不雅,1925年前后经阳谷县国民政府准许,村名改为仁和。
明初王氏始迁祖自山西洪洞迁来,因王姓人氏居多取名为王庄,因本村居民多从事纸艺、扎花等营生,故称纸王。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北省枣强县,后又迁至兖州府寿张县城西南十八里现址建村。因村周边地域广大,故名大王村。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有王、马、刘、于诸姓人迁此立村定居,以王姓人居多。居民多以油坊、粉坊河磨坊为业,且在村西还有一村叫西王坊,故称东王坊。
明嘉靖年间,董姓人迁此建村,因擅长苇编、柳编,得名“簸萁柳”。后因村中出一名为“王熬”者,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德高望重,村民常以“王熬那个村”称名,久之便易村名为“王熬”。
据村清雍正六年(1728)所立祠碑载,侯姓为明初山西移民,先后迁至山东东平县、寿张县城西侯那里(今侯庄)、莲花池。后人又从莲花池迁今址。侯氏迁此前,为搬迁方便,于故黄河支流上建桥,称为“侯家桥”。后因村东有一玄武大帝庙,香火旺盛,设有集市、庙会,时有一王姓官员居,官居布政,为本村赋称“玄官集”。清时,为避讳清康熙帝“玄烨”之“玄”,改称“元官集”。
明洪武年间,马、王二姓祖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并在此开油坊、磨坊、粉坊等,“三坊”在邻村很有名气,有“作坊之王”之意,又因由王姓人开办,故“王坊”渐为村名;继之有任、张二姓人来此定居。因其东部另有一王坊村,遂改称西王坊。
本系始迁祖李元,系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山西洪洞县平杨村东迁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原寿张县城西南二十里老李家庄,定居后因本族人在村后分支另居名曰后李,因此本村改为前李村。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