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里大多数人姓陶,故而得名。1949年3月属艾亭区陶老家;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属艾亭区陶老公社;1977年建立集市以来名为陶老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属艾亭区陶老乡;1984年改为陶老行政村,2007年与方庄行政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陶老村民委员会属陶老乡至今。 陶老乡陶老村位于陶老乡街上,处在陶老乡的中心地带,是陶老乡的商贸中心,总人口4382人,1007户,耕地面积3286亩,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1人。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这里有皖西北最大的自流灌区。 |
1949年3月属艾亭区长集乡,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属艾亭公社;1983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属艾亭区陶老乡;1986年6月更名为长集村民委员会,后因长集行政村和小胡围行政村,两村合并后,2002年村级区划调整,长集行政村和小胡围行政村两村合并,设立长集村民委员会,属陶老乡至今。 长集村:位于陶老乡北部,耕地面积五千亩,人口4976人,下有13个村民小组。 |
因村委会原驻地周庄,且位置偏南,故得名。1949年3月属艾亭区陶老乡;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属艾亭区陶老公社;1972年建大队,取名周庄大队;1983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属艾亭区陶老公社;1984年因北边有个周庄村委会故改名为南周庄行政村;2006年与郑台孜村委会合并得名南周庄村民委员会,属陶老乡至今。 陶老乡南周庄村位于陶老乡最东边,东与阜南县接壤,北艾亭镇相邻,总人口5630人,1121户,耕地面积6865亩,辖14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77人。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村两委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
陶老乡早里店村,位于陶老乡西部,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大洪河分洪道穿境而过,也是陶老乡的防洪重要地段。全村总人口5635人,1250户,耕地面积4787亩,辖11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7人。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 |
因辖区内有一腰庄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3月属艾亭区,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属艾亭公社;1983年,属艾亭区腰庄乡;1986年6月更名为腰庄村民委员会;1992年撤区并乡属陶老乡为腰庄村民委员会至今。 陶老乡腰庄村,位于陶老乡西北部,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全村总人口5747人,1311户,耕地面积5273亩,辖6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92人。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 |
陶老乡大黄庄村,位于陶老乡西北部,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北与艾亭镇相邻,全村总人口5890人,1289户,耕地面积5659亩,辖1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成立黄庄、黄湾、吕岗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7人。耕地平整低洼,连片面积大,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辖区内建有非公企业两处,大型养殖户两家,带动本村近百人就业,交通便利,适合投资,欢迎广大仁人志士前来投资!。 |
据查清乾隆年间(1760),徐姓在此占产立庄,因建造规模较大,故取名徐大庄,村部驻地徐大庄,故得名。1949年属艾亭区,1958年属郑营公社,艾亭管理区,1961年管理区改建公社,属艾亭公社,1976年属洪河乡,1991年8月撤区并乡,属陶老乡至今。 陶老乡徐大村位于陶老乡政府南5公里处,总人口6816人,1906户,耕地面积4549亩,辖11处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87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因位于弯曲的洪河最南端,凸进河南省境内,故名为南天门。1949年3月属艾亭区;1958年至1961年为洪北大队,属艾亭区陶老公社;1961年至1993年为小寨孜大队,属洪河乡,艾亭区;后改为属陶老乡南天门村民委员会。 2006年村级区划调整,设立南天门村民委员会,属陶老乡至今。 陶老乡南天门村位于陶老乡最南端处,与河南省淮滨接壤,总人口3911人,948户,耕地面积3047亩,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3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1949年3月属艾亭区徐大乡;1958年10月撤销乡镇,属艾亭公社;1983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属艾亭区洪河乡;1983年更名为新洪村委会,1992年撤区并乡属陶老乡至今。 陶老乡新洪村位于陶老乡东南处,南与河南省淮滨县接壤,东与阜南县相邻,总人口5250人, 1221户,耕地面积5400亩,辖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62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