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临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2]

临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2]

地处皖豫边横垮两省三县的艾亭镇,地理位置有三分之五的村庄被洪河环绕,本地属临泉县南部的一个大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在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建起的古州--瑶州,由于地形岗、湾、坡三种土质类型,自然灾害频繁,又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将瑶州迁往颍州(今阜阳)。 扒瑶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就是当时迁州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艾亭一直是党委、政府的所在地,农民安居乐业,人民当家作主,艾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艾亭集形成了全镇,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中心,两条长3公里的东西两条主班干街直通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南北四条主班干街道已形成了交易,贸易四通八达,商品贸易畅通的主要渠道,全镇已形成了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台的建立,使全镇上下左右覆盖,已到了电视网,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乡镇企业,个体工业,已经兴起,为全镇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和后劲。全镇农村,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第一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第一次飞跃发展,扒土房建瓦房,丢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后, 第二次农村经济发展又有一个新飞跃,扒瓦房建平房,盖楼房已蜂起当今,艾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艾亭的瑶州之说,根据近几年当地出土文物而论,是一个古城遗址,现在从遗址上看, 艾亭在很古之前,庙宇林立,“观爷庙”,“奶奶庙”,“火神庙”被台子寺环绕,艾亭的台子寺闻名皖豫两省数十个县市,而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开发利用,形成了台子开发区,新开挖的环绕大沟,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供游人和商人游玩观光之用,两座(广播电视大楼和医院大楼)大楼建在台子寺上顶,增添了风景如画的景色。

艾亭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早于1937年,即有共产活动,桃花店支部,是我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党领导的桃花农民起义,匀粮斗争,赫赫有名。

艾亭属于黄淮冲积土壤,具体分沙土,半沙土,古城土地和黄粘土四种,黄粘土在全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该土粘性大,保肥能力强,渗透性大,适应各种旱季作物生长,不易栽种水稻,艾亭半夏和山约闻名两省数十个县市。

个体企业蜂起云涌的发展,增强了艾亭经济发展的后劲。

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东邻张新镇,南连艾亭镇,西接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北靠宋集镇。张(集)——新(蔡县)公里、韦艾公路穿镇而过,在陈集镇形成“十”字交通网,东距临艾公路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内谷河、钟洼大沟、黑土沟、马楼大沟依次横穿28个行政村,10公里的丰产河贯通南北,水利资源十分丰富。

全镇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22个自然村,376个村民组,12633户,人口61816人,耕地65519亩。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陈集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团结依靠全镇人民,以不甘人后的志气,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建设文明的辉煌成就。

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业总产值达3926万,民营经济达3134万元,劳务输出收入达1560万元,财政收入达30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0元。全镇信用存款余额2020万元,贷款规模23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农 业:完善了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积极抓好“三农”工作,大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区域种植,节水灌溉,租赁经营,发展名特优产品,现有1000亩科技示范园4个,1000亩种子基地6个,良种覆盖率达80%,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全镇粮经作物比调整到6:4,狠抓了罗汉寺、楼院等行政村反季节瓜菜和脱毒红芋生产典型,大力推广一年多熟制栽培模式。据统计,全镇大棚蔬菜、生姜、药材等经济田已发展到5000亩,脱毒红芋7500亩,麦套棉5000亩。农业生产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和产业带。

畜牧业:大力发展以庭院为基础的规模养殖,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之路,把畜牧养殖业培植成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镇有黄牛养殖专业村3个,大型养猪场10个,家禽饲养场12个。目前,大牲畜存栏11380头,生猪存栏12767头,山羊存栏10138只,家禽近10万只,我镇“新宇综合养殖场”、闫柏庄黄牛养殖示范村。闫楼养猪场等在全县享有很高声誉。

韦寨镇位于临泉县城南10公里处。东邻单桥、长官镇,南接迎仙、瓦店镇,北靠田桥乡、黄岭镇。S204省道、韦艾公路、韦庙公路、韦单公路纵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涎河、苇河、孟河依次贯穿31个行政村,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镇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486个村民组,16473户,人口78465人,耕地64365亩。

小城镇建设。

韦寨镇是1992年撤区后成立的镇。韦寨集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街道已基本形成格局,特别是近两年,修建了两纵两横2000米的油路街道,使韦寨集面貌焕然一新。随着自来水厂的投入使用,有线电视的开通,S204

线绿化带的建成和下水道的竣工,韦寨集将成为一个各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集镇。

文化教育、卫生。

韦寨镇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很快。建镇后即成立了镇教育办公室,专抓教育工作。2004年进一步实施改革,撤教办室成立“中心学校”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加大了教育投入,6提高了教师待遇,改善了教学设施,通过危房改造,现全镇中不上学大都是平房或教学楼。到2004

年,全镇有中学三所,小及幼儿园32所,在校学生13120人,韦寨镇中心卫生院设施齐全,卫生防疫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县、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42亿元,其中一产9293万元,二产3100万元,三产3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0元。民营经济达3189万元,劳务输出收入5839万元,财政收入达290多万元。全镇信用款余额10400万元,贷款规模72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农业

完善了农村税费改革,逐步调整了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土地租赁经营和规模种植,重点强化韦大村千亩反季节蔬菜基地,于阁、高桥、史寨、小麦-西瓜-棉花套种基地建设。积极促进专业种植协会发展,走公司加农户发展之路。技术上,全面推广良种化,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以食品。

临泉县辖镇。1949年设迎仙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迎山、常湾、杨园3乡合建迎仙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9公里,南邻河南省新蔡县。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临(泉)新(蔡)公路过境。辖迎南、迎北、韦小庙、西周庄、程滩、郑庄、钟庄、秦寨、秦桥、韦老庄、安小庄、南张营、郑楼、安腰庄、前常湾、后常湾、东李营、郑寨、东秦庄、邱庄、常安庄、蒋庄、杨园、郭庄、南赵庄、李竹园、刘集、后殷庄、高殷29个村委会。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芝麻、棉花,养牛、羊、猪、鸡、鸭、鹅、兔。土特产有粉丝、粉面、小磨麻油。乡镇企业以农机修理、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油料加工为主。

临泉县辖镇。1948年设瓦店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瓦店、李盘庄、黄大-庄3个乡合建瓦店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4公里。面积58.2平方公里,人口5.6万。临(泉)姜(寨)公路过境,延河、谷河横贯境内。辖瓦店、房庄、侯寨、朱楼、张老庄、韦李庄、肖坡、李海子吴庄、大秦、前蒋庄、黄大-庄、刘尧、余庄、韦小寨、李盘庄、大林、侯庄、小田庄、尚庄、田桥口、南王庙、郑卞庄、牛坡24个村委会。农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芝麻、瓜果、蔬菜等,养猪、牛、羊、鸡、鸭、鹅。乡镇企业有皮革加工、肉类加工、胶合板生产、砖瓦业等。土特产有粉丝、粉面。

姜寨旧名“强寨”,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讨贼至此,遇到顽强抵抗,故名“强寨”。据考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为古侯国,姜寨为古吕属地,吕侯之后,姜子牙生与此,故名姜寨。《汝宁府志》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颖州”。姜寨集北有古冢一处,相传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铜镜、铜剑,见风即碎,姜寨南头涎河北岸有高台,相传是姜子牙的钓鱼台。姜寨集筑围建寨时,因是姜尚故里,故取名姜寨。姜寨境内有古树三颗,其中姜寨集上两颗古槐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1976年3月在姜寨中学出土明代女尸一具,尸体保存完好曾在各大城市展出,现与随葬品同藏县博物馆。

姜寨1948年建区,解放后随机构变换更迭现后改称镇、公社、乡。1992年撤区并乡,由原来隶属于姜寨区的姜寨乡、杨寨乡、高城乡合并组建成姜寨镇,镇政府驻姜寨集。姜寨镇是本县西部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芝麻、小麦交易为盛,农历单日逢集,居民约7000人。

姜寨地属黄淮平原,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宜于农耕。农业主粮为小麦;经济作物有芝麻、大豆、红芋、蔬菜、药材等;养殖业有猪、牛、马、兔及家禽等;特产有羊肉,其肉鲜美,无膻味;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复合肥、无仿粘毯、肉类加工、山羊皮革等。

姜寨历史悠久,商贾云集。姜寨镇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姜寨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到2010年逐步形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凝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化标准集镇。

临泉县辖镇。1958年建庙岔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庙岔、小李庄、后袁庄3乡合建庙岔镇。位于县境西南边陲,距县府33公里。西、南两边与河南省平舆、新蔡等4个县接壤。面积58.4平方公里,人口5.4万。周(口)潢(川)公路纵穿西部,临(泉)庙(岔)公路横贯其中。延河横流经境内。辖庙岔、西炉、东炉、傅庄、小李庄、高楼、后韩庄、祁庄、西刘庄、后张庄、庞庄、武场营、大张庄、范楼、老店、韩寨、一里王店、王吕店、后范庄、马湾、后袁庄、王盐店、葛庄、袁寨、路庄2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等。乡镇企业有皮革、冷冻、羽绒等厂。

黄岭镇位于临泉县西15公里处,流鞍河蜿蜒东西,穿境而过。现有土地5.9万亩,人口6.8万多人,下辖28个行政村。

黄岭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红军韦学彬、刘文章、胡月荣;有书法家庄传林,淮北市副市长庄东飙,曾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杨春山,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政委刘克仁将军,现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青年干部陈成云等。

黄岭镇人民勤劳勇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步一层楼地向前迈。1997年,该镇在县黄淮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全镇科学规划,对镇南部的前洼、后洼、何洼、八里坡等11个村委会7100亩低洼地分期治理。目前已建小桥238座,埋地下管道85公里,打新井300眼,输变电线路配套3.5公里,机耕路10公里,开挖疏浚中小沟、地头沟97公里,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植树4.5万株。经过治理,新增灌溉能力3万亩,改良土壤1万亩,建良种基地5000亩,建高产攻关田5000亩,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了提高土地含金量,该镇采取典型引路,动员和支持村干部和农民党员率先进行结构调整。并首先在高产攻关田,示东田上作好文章,采用“小麦——西瓜——大葱”,“小麦——棉花套种短期瓜、菜”和“小麦——短期蔬菜——延秋辣椒“的种植模式,实现了每亩地产值3500元的目标,带动了种植结构调整工作。

流鞍河河段在该镇境内长13.5公里。该河河滩土壤肥沃,水质优良,有利于发展果园和渔业。1998年初,镇党政一班人在深入实地调研、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开发得用流鞍河、发展立体高效农业”的共识。决定按照水底养鱼、水面养鸭、滩地植树的模式进行开发。同年三月,该镇栽植优质日本三水梨35万株,投放鱼苗15万尾。眼下,河里鱼儿欢跃,水面鸭儿嬉斗,滩地梨树行行成为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引来游客。

黄岭镇人民将不断加快奔小康的步伐,以新的姿态,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临泉县辖镇。1948年设白庙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白庙、姚集2乡合建白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4.6万。蚌(埠)阜(阳)关(庙)公路横穿境内。辖白庙、卞庄、邵营、普营、季桥、姚集、鲁桥、孟楼、净堂、大常庄、岗上、南徐庄、北孙油坊、大坑李庄、中杨庄、东孙庄16个村委会。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棉花、芝麻,特产大葱。养猪、牛、羊、兔、鸡、鸭、鹅等。乡镇企业以皮革加工为主。

关庙镇地处临泉最西部,皖豫两省四县(市)结合处,面积72平方公里,32个村委会,1个园艺场,6.2万人,6.1万亩耕地,S102线省道横穿东西与106国道相连。关庙镇历史悠久,据记载明清时期关帝庙就已成为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境内有帝庙、猫女寺、魏寺、清凉寺等古迹遗址,文化底蕴丰厚。

关庙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发展富民强镇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引导群众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首先大力实施品种改良,主要以园艺场、毛明、姚寨畜禽改良场为依托,坚持规模养殖建立示范点,以带动千家万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S102线以南的毛明、园艺、范庄等村以养鸡、养羊为龙头的小型综合养殖场,肉鸡存栏15万只,蛋鸡18万余只,日产蛋14万多斤,羊存栏2万只左右,并建立了临泉县关庙镇兴裕养殖厂;在S102线以北的郑庄建立了双孢蘑菇基地,其渠道主要是引资、引才、引技,聘请了山东蘑菇专家进行指导,以点带面形成了规模种植,并多方位联系销售渠道,双孢蘑菇已成为关庙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我镇与江苏、北京等地劳务输出中心建立联系,并成立了劳动力固定就业培训点,全镇有100多个建筑防水装璜工程队,扎根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既为我镇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临泉县辖乡。1958年置高塘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54.3平方公里,人口5.1万。临(泉)阜(南)公路过境。界南河、草河流经乡境。辖高塘、高地、郭桥、董大、后刘、贾王庄、李大、张新、桥口、大姚庄、东张老庄、吴小桥、东孟庄、魏庄、任营、杨庙、韩营、牛老营、粉坊庄、郭寨、冯楼、东庄寨、陈湾、铁旦桥、东赵湾2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芝麻、棉花。乡镇企业有砖瓦、姜片、农副产品加工等。

土陂乡位于临泉县东南边缘,东与阜南县接壤,南与吕寨镇毗邻,西与滑集镇、老集镇相连,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全乡辖29个行政村,246个自然村,408个村民组,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拥有耕地6.3万亩。

土陂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电网遍布村村户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农作物单位面产量及效益大大提高。辖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甜叶菊、食用菌、棉花、精细蔬菜等,其中甜叶菊、延秋辣椒、早春西瓜是土陂的特色产品。我乡甜叶菊生产历史悠久,面积稳定在2000亩左右,是皖北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基地。延秋辣椒以质优、价廉、无公害打入上海、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丰富的农产品为养殖地发展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三元杂交猪、南德温牛、波尔山羊等优良畜种发展较快。全乡年出栏生猪4万多头,肉牛3000多头,山羊6000多只。2003年全乡实现家农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元,集镇居民人民收入超过1800元。2004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347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业总产值达8708万元,民营经济达5699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585万元,财政收入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8元。全乡信用存款余额5830万元,贷款规模283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近两年,由于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我乡镇企业发展较快,面粉加工,板材加工,蔬菜脱水已发展为主导产业。全乡涌现产值超百万的加工企业十余家,2004年乡镇企业年产值3500万元。优质精粉年产量稳定在1.3万吨,运销周边大中城市,脱水蒜片、脱水生姜已打入国际市场。

土陂集是土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镇建设框架已拉开,小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建设面积达44万平方米,常住人口4000多人,拥有机关单位十余家。供水、排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各类商家店铺600多家,市场活跃,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土陂有着悠久的历史,台阳寺是土陂500多年历史的鉴证。以台阳寺命名的台阳贡酒,纯粮酿造口感香醇,令人心旷神怡。

 陶老乡地处黄淮平原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冷,一年四季,季节交替变换明显。全乡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在29—31米之间),岗地粘土,湾地沙土均有分布,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盛产水稻、冬小麦、油菜、大豆及各种蔬菜瓜果,喻楼山药、尚寨大蒜等特产闻名全国。

  陶老乡被誉为安徽西伯利亚的临泉县最南端,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秀美。陶老乡位于安徽、河南两省的临泉,阜南、淮滨、新蔡四县的交界处,正是两省接壤、四县相邻之地,地缘优势明显,且有洪河及分洪道穿流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86个自然村,总人口45512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886人,陶老集镇总人口3460人,总耕地43114亩。陶老乡地处黄淮平原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冷,一年四季,季节交替变换明显。全乡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在29—31米之间),岗地粘土,湾地沙土均有分布,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盛产水稻、冬小麦、油菜、大豆及各种蔬菜瓜果,喻楼山药、尚寨大蒜等特产闻名全国。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1750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9670万元。全乡拥有个体私营企业79家,从业人员986人,年产值为976万元,主要企业有腾达压缩板厂、盛达胶合板厂等。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