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寺
位于师宗县龙庆乡豆温村委会豆温村东南约2000米处的正乙山山腰。建筑坐南向北,现存建筑为关圣殿、海潮堂、厢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关圣殿(中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5米、进深6.5米。屋脊高度与后进海潮堂地平齐。殿明间前檐装六抹格扇门,腰串及裙板上浮雕“如意”花草及“八仙”图案,原供有关公神像,已毁无存。大殿明间前檐下悬挂“镇邑胜境”匾额1块,造型古朴、书法遒劲,为建寺时的遗物。檐柱上悬挂楹联“驰名誉传飞来爱居锦玄辉,南海分赴镇邑山川佑平安”“溪溪奔腾百川东去通千脉,云霞缥缈万里西来镇邑山”2副。
海潮堂,为飞来寺现存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地处最高处。堂依石壁而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青瓦覆顶。3开间,通面阔13.2米、进深7.7米。堂后檐为1高数丈的天然石壁,壁上部内凹,顶为天然石棚。堂以石壁作为后檐墙,后檐梁柱皆在石壁上凿洞直接固定;屋面后坡为天然石棚遮盖,崖顶下泄之水可由屋面前坡流向地面。堂内后檐石壁开凿成佛龛,原供奉海神龙王,今已毁无存。殿梁架多用较大圆木材穿接,给人以稳健朴实之感;前檐檐口勾头按顺序等距离列有“阿、弥、陀、佛”字样的瓦当;明间为6扇四斜球纹格子门,门上障日板装修精细;左、右次间正中设菱花支摘窗。明间两檐柱柱础为四方八角形状,制作规整。柱础高近1米、宽0.5米,上下刻成覆盆,八面浮雕“八仙”图案。
配殿,位于大殿两山间,单檐悬山顶土木结构。1开间,通面阔5米、进深5米。东西厢房皆存,与一般民房相似,无明显特点。
寺内碑刻较多,主要有重修海潮碑序、新修关圣宫碑记、玄坛祖师碑记、重修关圣殿碑记及重修飞来寺的石刻、石帖等,为清乾隆初年至清嘉庆时期所立。内容主要记载寺庙修建始末、捐款功德及所置田亩等。
据寺内现存碑刻记载:飞来寺原为“伽蓝堂”。伽蓝堂“内塑三教,庙貌巍峨俊秀”,由此成为“师宗下东乡之名山”。伽蓝堂毁后,清乾隆二年(1737)在原址新建飞来寺。原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子孙殿、关圣宫、海潮堂,两厢房及配殿等。清嘉庆二年(1797),飞来寺全部建筑又毁于兵燹。清嘉庆八年(1803),又重修。
飞来寺依山就势,建筑高低错落。尤其是海潮堂大殿后檐依靠天然石棚为屏,紧附崖窟,佛龛凿岩而成,后檐梁柱在石壁上凿洞直接固定,可谓独具匠心。各殿中彩绘题材丰富、雕刻装饰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1988年8月,师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豆温村:豆温村…… 豆温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