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后海塘
镇海后海塘,东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宽3米,高9.9米至10.6米,为夹石层石塘。东段1300米为“城塘合一”部分。
镇海城北面海,为防海潮冲击,唐时海边曾有泥塘之筑,后圯。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县令唐叔翰动员民工修建石塘,石塘筑法仿钱江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县令施延臣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继续修筑,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两亭。使塘全长达一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侵犯,在拓建卫城时将北面1300米城墙与石塘相连,负塘而筑,后毁。万历元年(1573年),在新建已毁的北面城墙时,除加固石塘外,又将新建城墙紧贴石塘南面,使用城塘并联,以增加城塘厚度与牢度。由于海潮冲击不断,日久石松,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飓风大作,潮水冲毁了城塘。县令王梦弼督工修建。在旧塘基础上重建新塘,并在险要地段改筑堵缝镶榫夹层石塘,经三年修缮,将塘体修筑成顶尖脚阔如勾股状,直高2丈,斜高3.6至3.9米不等的夹层石塘。以后历代都有修葺。其牢固经百年的风浪考验,安然无恙。在明朝,为抗击倭寇,在海塘上建有望海楼和雉堞;在清朝,塘城上设有瞭敌楼和警铺;民国时,塘城上建有水泥碉堡。现塘上留存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建城碑亭,中植《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为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至1974年因建镇海港围涂造地,后海塘完成捍城防汛历史使命。
镇海后海塘1989年12月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招宝山街道: 招宝山街道位于镇海区东部沿海,甬江口北岸,东起外游山,南沿甬江,隔江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区小港镇相望,与蛟川街道接壤,北濒灰鳖洋,至七里屿与舟山市金塘乡交界。东南北三面环水,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人口6.23万。招宝山街道办事处驻胜利路200号,距市中心约18公里。辖:城东、胜利路、总浦桥、后大街、蛟川、顺隆、西门、白龙、古塘、张鉴碶…… 招宝山街道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