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里村和无锡市胡埭镇湖山村之间,为春秋晚期城址。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对城壕、水门和城内水道情况进行探测,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大城的存在,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阖闾城最外为大城,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城外有长方形环壕,环壕转角近似直角,为人工开筑。阖闾大城的城垣地表部分已被毁不存,仅在大城西南角位置发现宽约34米城垣的墙基。大城中部以城垣为隔,分为东、西两小城。目前东、西两小城的北墙已不存,两城间的隔墙和南墙保存相对较好,高1~4米,墙基宽30~32米,均为堆筑而成。东、西城的环壕也基本完整。西小城的北半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土垣,将西城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发现有四处坐西朝东的春秋时期大型高台建筑群遗迹,其中一座长约70米,宽约35米,为特大型建筑遗迹。北区发现有一处西北—东南向的大型建筑及水井等遗迹。东、西两城间和西城的南、北两区间各发现陆门一座,东、西城陆门处发现有长约10米的道路。西城的南面发现水门两座,其中一座水门两侧有成排木桩。通过对城内遗迹的位置确认,推测阖闾城的水系为引闾江入阖闾城大城,以闾江水形成城外环壕及城内水系,水流出阖闾大城后汇入太湖。城内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印纹硬陶饰有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纹饰,结合考古勘探结果,可以确定阖闾城遗址内的文化层包括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春秋早中期的吴越文化三个时期。城垣和城内高台建筑遗迹均叠压或打破春秋早中期的文化层,东城的南城墙被汉代墓葬打破,因此确定阖闾城的筑成年代大致为春秋晚期。春秋晚期,吴国在阖闾的领导下称雄江南,成就“西破强楚,入郢”伟业,使楚国几近灭亡,攻越战于檇李,“大掠而回”,后吴王夫差又败越于夫椒,使越王勾践向吴称臣,可谓盛极一时,声震中原。阖闾城遗址作为长江下游春秋晚期的代表性古城遗址,见证了盛极一时的吴国在春秋时期所成就的霸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在吴国历史和我国都城发展史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56年10月18日,阖闾城遗址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27日,阖闾城遗址由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列入150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2013年12月18日,阖闾城遗址由国家文物局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前496)又称“阖庐”。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前514—前491)。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获君位。灭徐,破楚,占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秦救楚及其弟夫概反叛而受挫。后被越王勾践败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伤重而死。1、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 阖闾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