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桥
荆山桥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东北方向、大运河北岸,荆山脚下,此桥横跨荆山口河上,名为“荆山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建,桥长约1158米,宽约6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再建,增至1599米。后荆山桥历经战乱,屡遭厄运,到新中国成立时已面目全非,仅能勉强通过行人。1958年,因疏通河流,将其拆除,现存北引桥约250米,宽6米,保留石牌坊。牌坊原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今已残缺不全,仅剩三柱二间。牌坊北面其当心间大字板题刻"荆山桥'',立柱有乾隆御赐楹联“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虹影飞空,百世津梁歌利涉”。 南面其当心间大字板题刻"利涉大川",立柱楹联“山近彭城,彩映云龙瞻瑞霭;人遵玉路,功成砥柱履周行”。次间大字板题刻"望岱"、''就日"。另一次间荡然无存,据考证,原来大字板题刻"朝宗"、"瞻云"诸字。拱券已不存。历史上荆山口河面宽广,乱石纵横。荆山桥是一座古桥,数百年前就有了,曾为浮桥、木桥。清朝初年时,老的荆山桥被水冲塌了。没有桥通,往来不便。清康熙大学士在《荆山桥记》中说“凡邮传往来,率望洋兴叹。篙师操一叶舟,踞为利薮,鸡鸣问津,日晡不得毕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州人张胆父子捐资白银二万六千两,历时数年,造成长三百六十二丈,顶宽一点九丈,规模宏伟的石桥。荆山桥的建成,不但给两岸百姓和南北商贾带来了便利,也成了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重修荆山桥,费用达五万八千两银子。桥身加长成为大孔十九个,小孔一百四十五个,长四百八十二丈的石桥。大孔间镶有12条石龙,望柱上共有石狮160对,石猴160对,其中一对大石狮的中间,有乾隆御笔“万世津梁”石刻横匾。
大黄山镇: 徐州市鼓楼区大黄山镇 大黄山镇位于东郊,西邻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东部和北部与徐州市贾汪区接壤,206、310国道以及京福、徐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京杭运河横流镇内,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辖10个村委会(张庄、可恋庄、坡里、前王、小黄山、西朱、荆山、大黄山、王可乐、狼古墩)。 农业:蔬菜面积4000亩,经济林、生态林4000亩,果树40…… 大黄山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