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冕墓
黄冕墓位于长沙县福临镇孙家桥,墓地今已残败不堪,荆棘丛生,墓冢前方蹋了一小半,露出大洞,明显被盗过。所幸墓碑、墓围尚完整。墓冢呈圆顶形,三合土所筑,墓围前低后高,墓围正中竖石碑三通,中碑高于两侧碑。
黄冕(1795—1870),字服周,号南坡,长沙县白沙乡梁家塅人。《清史稿·黄冕传》载“冕仕宦初为陶澍、林则徐所知,晚在籍为骆秉章所倚任。时称其干济,被谤亦甚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黄冕,则因先后与这三人有不解之缘,书写出他独特的人生传奇。
1974年以前,长沙县福临镇孙家桥村菜水塘组饗堂湾有一“汀龙黄氏”祠堂,为光绪年间汀龙黄氏第17世黄冕所建,其大门两侧悬挂有门匾,是林则徐亲笔所提:
西塞论心亲旧雨;
东山转眼起停云。
对联两侧写满一些小字,大意是:南坡仁弟奉圣旨赐还,吾赶至昌都送别等语。“文革”来临之际,此匾由宗亲曾蒲送交湖南省博物馆保存,祠堂则被拆除。
林则徐与黄冕都因鸦片战争“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月,道光皇帝同意释放林则徐回归内地。这时,比林则徐获赦更早的黄冕(1845年春获赦),早已从新疆到凉州,林则徐即留黄冕负责督造军器,“委旧属黄冕仿照洋式,制造-和陆路炮车。”黄冕《林文忠公逸事》记述,林则徐与黄冕“昼夜研求,凡古今兵志所载诸式及西洋所制,无不精心研讨”。林则徐在新疆勘恳中,见“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引起了注意。认为“其法颇巧”,值得推广。林则徐代理陕甘总督时,敦促黄冕尽快多凿坎儿井。
黄冕退居长沙时,与左宗棠最称莫逆。道光二十九年(1849),“左宗棠来到长沙,在朱文公祠开馆授徒,女婿陶桄跟随来到长沙,仍然随他学习。入学者还有益阳人周开锡,以及黄冕的儿子黄瑜、黄上达、黄济兄弟等人。”(《新编左宗棠年谱》)朱文公祠位于原贡院东街(今中山东路),为纪念朱熹而建,后来黄冕看重左宗棠之学问,延为西席,左宗棠即在黄冕故居“宛园”私宅授课,作家庭教师。
左宗棠在长沙得到了林则徐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写道:“十一月二十一日夜午,在黄南坡长沙寓馆,忽闻宫保尚书捐馆之耗,且骇且痛,相对失声。忆去年此日,谒公湘水舟次。”
黄冕寓馆宛园位于今长沙市苏家巷,与黄冕同期的大书法家何绍基作有《晨过宛园五首》,录二首如下。
猿叟晨兴气似孩,扶筇步向宛园来。
街头不见人挑菜,知是浏阳门未开。
庭院深沉静不哗,敲门惊起露栖鸦。
敢嫌熟客成生客,吠犬狰狞政可嘉。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围攻长沙,黄冕积极为防堵太平军献计出力。湘抚张亮基采纳左宗棠建议,向城内殷实富户借银充饷,黄冕不但借出四万两银子,并“建守御策”,太平军解围后,黄以守城、助饷诸功,起复原官。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创办湘军,军械军饷极缺。黄冕主持在长沙府城隍庙(今市立一医院一带)内设-局为湘军铸火炮,造-。黄冕设计制造的“劈山炮”,经试射,无论射程和杀伤力,都超过旧时诸炮。该-局每年可产生铁、熟铁炮达百尊,还可大量制造-和-。
黄冕还精于理财,他先设厘局于常德,接着于省城设立厘金局。又设立盐茶局,“兴茶盐之利”,军饷取给焉。后更开东征局,“专饷曾国藩一军”。黄冕死后,曾国藩曾挽黄冕联曰:
伟人事业无恒蹊,任侠而作循良,榷算而平祸乱;
晚岁林泉有至乐,真率以娱耆旧,经纶以付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