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墓地
烟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苏省镇江市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大港五峰山长江之滨,相传古代曾于此山设烽火台,故而得名。该山又名四墩山,山顶上原有土墩四座,经考古发掘,确定两墩为土墩墓葬,另两墩早年已被夷平。是古墓葬的帝王陵寝,年代是西周。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6月,大港村民聂长保在山上耕地时发现青铜器12件,后上交江苏省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同年10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组成调查小组,对出土铜器地点进行勘查和考古发掘,又掘得铜鼎、车马器、玉和原始瓷豆等。这组铜器中,最有价值的是“宜侯夨簋”。它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1956年,经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考证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吴国群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两耳的器具。“宜侯夨簋铭文”既记载了周康王时的大封典,也记录了宜地的历史。它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是镇江最早的历史文献,有力地证明了镇江最早的地名叫“宜”,“宜”就是指古代镇江新区及附近一带。它和烟墩山遗址一起,复活了古书上所记载的吴国史料,为西周初年井田制和奴隶制之佐证,证明镇江有三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宜侯夨簋”原件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4年,在“宜侯夨”墓南下方七十米处,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联合发掘了另一座土墩墓,出土陶瓷器及骨制品三十六件。经考证,两墓时代均为西周早期。
2006年6月5日,烟墩山墓地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港街道:大港街道,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地处镇江新区东部,东依圌山与大路镇毗邻,南与丁岗镇相连,西与谏壁街道接壤,北濒长江与丹徒区高桥镇相望,辖区总面积68.3平方千米。2011年末,大港街道总人口50853人。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为洪溪镇,属丹徒县。1998年3月,分设大港镇、大港街道。2005年底,大港镇并入大港街道。截至2020年6月,大港街道…… 大港街道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