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仙阁
来仙阁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麦穰寨村赵家庄一侧大塘河中的矶石上,距贵阳市中心16公里。
麦穰境内山峦叠翠,溪河环绕。南明河源出广顺东北山间逶迤而下,城南十里处的龙洞河绕龙井、头堡流至麦穰,两河汇集,水流湍急,蜿蜒东去。汇流河口处巨大矶石涌突波澜间,高出正常水位近10米,形家谓之“星罗锁水池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乡人于矶石上建水月庵。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总督在水月庵旁建仙临桥。武弁胡某构亭于矶上,额曰“水月招堤”。后亭圮桥存。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桥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夏,暴雨绵延,河水骤涨,水过桥圮,里人鸠工缭石,将桥修复成九孔,易名汇川桥,取河流纳集于此之意。乡人协力在小亭原址处修建阁楼,因阁凌空高耸,山环水绕,云霭缥缈,松翠鹤鸣,似有仙人将至,取名“来仙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间阁毁,乡人复集资重建。后经百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汇川桥早已荡然无存,来仙阁也摇摇欲坠,危在旦夕。1988年贵阳市、乌当区各级政府拨专款对阁进行彻底维修,使其恢复了原来的风貌。
来仙阁占地315平方米,配有山门、庑廊、禅房、庭院,主体建筑阁楼占地115平方米。阁高24米,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葫芦宝顶。大门西南朝向,镂空双开扇寿字团花纹。阁由下往上逐层收分,各层翼角翘耸,十八只翼角顶端饰鳌鱼灰塑,下悬铜铃木鱼,微风轻拂,叮咚作响,悦耳动听。阁楼底层无窗,中上两层均为六面五开窗,棂为镂雕花草纹,形态各异,工艺精湛。中层有围栏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上层旧祭神话中传说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奎星宿,中层祀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底层供奉救苦救难的观音,现内设当今省内名家字画,来仙阁作为文物景点对外开放。
从前,桥毁时,游玩来仙阁须荡舟而渡,2002年,贵阳市政府拨款修建了连接麦穰村与来仙阁之间形如彩虹的单孔石拱仙临桥,方便了游玩观光。
沿着盘绕的石阶,拾级而上,迎面可见长于矶石缝隙中的一株百年桂花树,枝叶婆娑,袅袅喜人,花开时节,芬芳沁人。山门左侧原立有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贵州布政使陈预《建来仙阁暨汇川桥碑记》,惜文革中被毁。山门两侧有当代贵州籍著名书法家谢孝思先生补书旧联:“笛韵抑扬晴后蚓,琴声断续晚来蝉”,最是惹人流连。进入山门,阁的周围为回廊、庭院,置有石凳石几供游人品茗小憩。阁楼外左右两侧墙壁上有花碎瓷镶嵌的阳文“天高地迥”,“岳峙渊亭”,将来仙阁的环境风貌诠释得淋漓尽致。大门正中悬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楷书“来仙阁”木匾,横眉为“八仙过海”木雕,楹联为当代贵州书法家赵西林先生草书晚清贵筑太史刘蕴良撰联。阁内底层墙上悬挂省内书画家戴明贤、赵西林、王萼华、丁国才、汤国鼎根据来仙阁传说意境创作的书画作品,诗画交融,令人神往。神龛处高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巨幅木雕。金柱上为王萼华先生隶书刘蕴良撰联“一水曲拖云烟,每波心桂艇撑来,竹外桃花桃外柳;群峰高插天宇,稻谷口茅庵结处,洞边塔影塔边桥”。字字珠玑,引人遐想。顺着狭窄的木楼梯,缓缓而达阁顶,凭高远眺,阁外群峰翠叠,碧水潆洄,沿河两岸,修竹垂柳,沙汀凫渚。花卉田坝阡陌纵横,农家瓦屋鳞次栉比。夕阳西斜,炊烟冉冉,牧笛渔歌,不绝于耳。
朱瓦灰墙小巧玲珑的来仙阁建在碧水环绕的矶石上,处于山峦怀抱之中,耸立于万顷良田之腹,远远望去,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无怪陈预有“兹地甲黔中”之赞语。清人唐肇健有《来仙阁》诗曰:“兹庵绕野趣,四面俯涟漪。客少苔藓嫩,僧慵佛火迟。茶厨依水结,莲座凿山支。静极晨昏候,梵声云外吹。”
1944年4月,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贵阳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带领学生到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乌当考察地质地貌时,来到仙阁小憩,对此佳境及建筑风格赞叹不已。由于来仙阁与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在建筑格局上极为相似,故有“姊妹阁”之称。
来仙阁集地质学、建筑学、美学、宗教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82年5月20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麦穰村:麦穰村…… 麦穰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