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五分校旧址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盐中巷1号的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1941年新四军所属抗日军是政大学第五分校成立于此,陈毅兼任校长,刘少奇曾一度住此,并为学员作报告。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建于1913年,为一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间,进深9.5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1986年旧址辟为纪念室,楼前立有刘少奇半身雕像。抗大五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在盐城成立,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为了使学员及时了解事变的--和党中央、毛
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6年建筑施工时,清理土坑木棺墓35座。出土五代十国青瓷注子、碗。宋代四系青瓷罐、酱油执壶、青瓷瓶、青白瓷高圈足碗、盏等。
校园内古井为圆形石井栏,花岗岩质、井栏高0.55米,口径0.45米,井身为青砖叠砌而成。井身内径0.64米,由长24厘米、宽8厘米、厚5厘米的青灰砖,平砖一头朝内,另一头朝外,呈内圆外折扇骨状,上下单砖平铺错缝砌成,内壁呈空心直壁圆桶状,深6米许。
现迎宾北路西侧盐城初级中学围墙内土圩,南北长约200米,宽6-8米,最高2-4米,在土圩外侧底部发现排列整齐单砖平铺,错缝砌成的砖城墙基,少数砖端面上有阳文“山阳”字样,应为明代所建盐城县城墙之遗址。
永宁寺遗址始建于唐而兴于宋,清代仍有修缮,原有房屋170余间,毁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浮雕莲瓣纹汉白玉栏柱直径达1.5米。
该墓群面积3万平方米,自1976年以来陆续清理墓葬80余座,多数为土坑木棺墓,长2.2米、宽1.3米,少数为砖室墓,长方形或凸字形,长2.5米、宽1.5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隋代莲花纹平底碗,盘口壶、隋“五铢”、铜镜、唐代黄釉瓷罐、青瓷瓶、宋青白瓷碗等文物。
八十间社区内共有四组传统民居,均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其所在的八十间社区位于古盐城城池内。其中八十间南区2、3、4、5号的薛氏宅建筑包括南厅、北厅各为三开间、东厢为一座三开间二层小楼,西厢房三间。南厅、北厅、西厢房为砖木结构房屋,东厢房二层小楼为民国时期砖结构建筑,整组建筑布局较完整。其他几组民宅的主厅木结构均为盐城地区多见的六架椽屋用中柱。
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4米,发现陶井28口,灰坑15座。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一座,灰坑中采集的草屑经C14测定年代距今5400正负60年,坑中灰黑色粘土内浮选有鱼鳞骨和瓜类植物种子。出土遗物有残石斧、凿、镞、石钺。周代泥质灰陶罐折腰假圈足小碗,原始青瓷杯、碗、罐,汉代泥质灰陶罐、钵、豆、盆,方砖、筒瓦、云纹瓦当,绳纹陶水管及“半两”“五铢”“大泉五十”等铜钱。
该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1996年进行抢救性清理,发现陶井6口,灰坑5座,出土有东周时期原始青瓷碗、杯,菱形填线纹、方格纹、席纹、窗格纹、印纹硬陶罐残片,夹砂红陶釜、支座、黑皮灰陶盖,汉代泥质红陶罐、器盖、泥质灰陶罐、钵、豆、盆和陶井圈等。
该遗址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西侧,剧场路以北区域,属东周、汉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1985年其周围建筑施工中发现了多座灰坑、陶井,出土东周晚期高56厘米,径52厘米泥质红陶素面井圈,汉代泥质灰陶罐、凸弦纹盆、素面豆、折腹钵、绳纹筒瓦、云纹瓦当和青铜镞等文物。
该遗址位于盐城市区人民中路悦达都市花园西区,新石器时代,面积约8000平方米。八十年代进行调查时发现,遗址区内贝壳堆积厚度0.5-3.5米,贝丘最顶部高4.2米,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5-12米,以海生蛤壳为主体,含有少量牡蛎贝壳,丘内零星含有夹细砂陶粉红色残片。其附近采集的草类物质经北京大学碳十四测试距今有5300年。
该遗址为汉代遗址,俗称沙井头、彭家岗,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原高出地面0.5-1.5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1960年试掘时发现文化遗存有房址、陶井、灰坑,出土有泥质灰陶盆、绳纹罐、豆、钵、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板瓦、陶拍、网坠、青铜镞、“半两”“五铢”铜钱等。以及阳文篆体“射阳丞印”和“祝其亭玺”字样的封泥各一方。
该墓群位于盐城市区迎宾北路东侧与黄海路接壤处,属唐、宋墓群,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在历年建筑施工中共清理了土坑木棺墓18座,墓向170-185度。砖室墓1座,出土文物有唐代越窑青瓷碗、釉陶罐、葵口镜,长沙窑褐绿彩绘注子、青瓷瓜楞罐、瑞兽鸾鸟铜镜、宋代双系釉陶罐、青白瓷高圈足碗、瓷枕等文物。
盐城烈士纪念塔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烈士纪念塔砖混结构、塔高17.5米塔后埋葬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于当地较有影响力的烈士墓多座,如赵敬之、陈中柱等多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