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洋河镇 | 隶属: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 |
行政代码:321302150 | 代码前6位:321302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27 | 邮政编码:223800 |
车牌代码:苏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98.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3.8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9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2个社区、34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明代前有河与宿迁市白鹿湖相通,巨浸如洋,名白洋河,镇以河名,后简称今名。
基本介绍:
洋河镇行政区域面积198.68平方公里,人口23.82万人,辖12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以原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的所辖区域以及洋北镇的赵圩、卓码、桥北3个村委会,罗圩乡的葛罗、黄庄、马元3个村委会,南蔡乡的兴跃、果园、黄桥3个村委会,陈集镇的闸口、红庙2个村委会区域为洋河镇行政区域。
著名的“洋河大曲”酒生产地。1954年置洋河镇,1958年改公社,1970年复置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28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3.1万。徐(州)淮(阴)公路过境。洋(河)郑(楼)公路起点。辖大圩、西门、平安、庄西、车站、新化、三葛、小街、东圩9个村委会和大圩、东圩、米市、西门、城南5个居委会。工业
荣誉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洋河镇位列第221名。
2024年5月,2024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榜单发布,洋河镇位列第189名。
2023年12月,被命名为第九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2023年10月,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洋河镇位列第221位。
2023年9月,2023年全国五百强镇名单发布,洋河镇位列第248。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洋河镇(苹果等核浆果)榜上有名。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洋河镇上榜。
2021年10月,洋河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470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洋河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神农时代·洋河农业嘉年华位于江苏省洋河新区洋河镇,规划面积567亩,规划建设了主题鉴赏区、休闲体验区、科研创新区、综合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是集农业生产、农业科普、农民培训、科技研发、品牌推广
历史沿革:
洋河镇历史悠久,兴于东汉、盛于明清;明时称白洋关,又叫白洋河;明清时洋河镇分属徐州府宿迁县和淮安府桃源(今泗阳)县,交界处立有栅栏和石碑,碑额勒有“东临淮郡,西障彭城”字样。
民国《泗阳县志》载:”洋河镇,清咸丰十年(1860),夏伦模、陈卿文所筑。
“民国初年全部划归泗阳县,1954年设洋河镇,1958年为洋河人民公社,1970年为洋河镇,1996年洋河镇随泗阳县由淮阴市划归宿迁市,2000年屠园乡
因2001年6月份区划调整,将原有的车站村、庄西村和米市街居委会三个单位合并,由原洋河镇党委书记张爱国取名""南街村"",在此期间,泗阳县已有了一个南…[详细]
因处于洋河镇南大街南侧,故取名为南街社区。…[详细]
《万历淮安府志》载:“书中记载前期黄帝派长子玄嚣驻泗洪县与蚩尤大战,玄嚣号青阳,故驻兵之地得名青阳镇。”众所周知,泗洪的前名便是青阳。“蚩尤、黄帝两大…[详细]
由原有的东关庙而得名。过去,洋河有72座庙,其中以东关庙、西关庙颇为壮观,在东关庙内,有一戏台,每当锣鼓齐鸣时,十里以外可闻语音萦绕,原来戏台下埋有2…[详细]
《万历淮安府志》载:“书中记载前期黄帝派长子玄嚣驻泗洪县与蚩尤大战,玄嚣号青阳,故驻兵之地得名青阳镇。”众所周知,泗洪的前名便是青阳。“蚩尤、黄帝两大…[详细]
西门社区是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洋河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解放前,平安村有条街道,在街道南称茶庵(因有座茶庵庙而得名),街道北称之为太平市(为市集、有东、西城门,以开粮行居多,是富庶之地,解放前有""小上海"…[详细]
以三张社和葛庄社两社合并后,各取一字成名。…[详细]
根据张相文先生主修民国《泗阳县志》记载:“仓家集仓,明仓制书,由苏州迁来,世居陆城乡西部,就是如今的仓家集,其后有仓元琳,徙居崇河乡。仓家集,兴于清道…[详细]
清雍正年间,运河涨水,穷汉郑明太一夜三次到运河堤上偷护堤竹缆,均被管水官发现,盘问后,每次都说水涨工忙,官水官认为他关心公事,经禀报封为道台,发财后,…[详细]
原名""老陈圩"",清道光年间因匪乱,清同治二年,陈雨之陈雨之于废黄河北岸建圩防匪兴集,因陈姓筑圩且在此居住,后更名为陈圩街,简称称陈圩。…[详细]
东周为厹犹国都所在地,至唐宋以后,为厹犹、下相、宿豫、徐州、东楚州、泗州县府治所,因所处地势高凸,很有山势得名古城山,社区以古城山得名。据史志载,泗水…[详细]
1900年当时这里有座小草桥,因年久失修,经本庄懂事(王效林的老太)带头凑钱,从新修建一座石桥,因桥建在冯姓土地上,故名。…[详细]
寓意中途振兴,转衰为盛,故名。2001年解放村、周石村合并为中兴村。2004年3月随镇划入宿迁市宿城区。2013年7月划入洋河镇托管。…[详细]
寓意民主富强,故名。2001年二庄村、前行村合并为富强村。2004年3月随镇划入宿迁市宿城区。2013年7月划入洋河镇托管。…[详细]
红庙村是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洋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闸口村是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洋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朝时卓氏先人老三房相偕逃难,从浙江奉化移居此地建下老卓宅住下,后人口日渐增多,又在其西另建小卓宅,那时江河横流,河水泛滥,此地是有名的县东湖,后皇上…[详细]
解放前赵姓财主在村四周筑圩防匪,四周百姓以赵姓得名赵圩。…[详细]
因地处205国道跨废黄河桥以北,故名。解放前为苏圩区合作乡叶庄保,解放后为嚅庄村,1953年为嚅庄高级社,1956年11月改为桥北大队,1984年为桥…[详细]
官庄村是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洋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朝末年,当地有一个土财主姓王,家里有一片竹园,在竹园的周边又有一片桃园,民国3年(1914年)正式定名王家园,民国16年(1927年)更名为王园。…[详细]
清朝时期葛姓迁居于此,后逐渐发展壮大,置地筑屋,得名葛庄;解放前葛姓把一部分土地卖给罗姓,罗姓在此居住得名罗宅。1958年为葛罗大队,1984年为葛罗…[详细]
解放前有黄姓地主在此居住,置地筑屋,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后众称黄庄。…[详细]
解放前以马姓梨园得名马梨园,当时众惯称马园,后误写为马元。…[详细]
1958年因区划调整,小乡撤并后,成立人民公社,掀起大跃进高潮,为赶潮流,取兴旺跃进之意,地名兴跃。…[详细]
历史上臧姓居住被黄河被水冲出大渊旁得名臧淹;人民公社成立时,隶属于黄桥村,1958年南蔡人民公社响应县政府号召,搞产业结构调整,在黄河堤一线栽植苹果树…[详细]
据说很久之前,该地方有一个湖泊,建有桥梁、闸坝、闸口,为黄姓在此修建,因桥梁较小得名小黄桥,后逐渐演化为黄桥。…[详细]
1910年左右,当地有人到东北(含盐城、连云港一带)用牲口去驼盐,张中礼家就住在堆下,在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码头(嘴),过往驼队经常过过河到码头嘴下就休…[详细]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氏祖先在苏州吴阊因避张士诚之乱逃荒至此,由于当时地势低洼一片湖泊,由此得名夏洼。…[详细]
民国初期,当地有一王氏妇女,为了生计在路边开了茶棚,结果茶棚的位置恰距仓集6里,后来过往的茶客称其六里棚。另有说法,因村距仓集六里,胡姓在此搭棚卖茶,…[详细]
大约在300多年以前,地方水灾特别严重,有一年黄河决口,从北向南冲出一条小河,河东叫大李圩,河西叫小西庄。大约在民国15年(1926年)左右,有一读书…[详细]
民国初期,当地有个大地方叫周其松,家里很有钱,在他家的周围筑有圩子,当时取名周圩村,1958年原梁庄高级社与周圩高级社合并,各取梁、周二姓组成。198…[详细]
1958年建队时,原邱庄高级社、夏圩高级社合并各取“邱”、“夏”组合而成。…[详细]
罗庄村是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度假区)洋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朝末年,当地有一财主姓胡,在当地建了一所小学校,因此得名。…[详细]
据《泗阳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上派靳辅到宿迁至泗阳黄河段任河总,建祥符闸,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挑浚祥符闸,民国26年(193…[详细]
嘉庆十六年(1811年),李姓家的土楼竣工不久,被洪水冲走流入洪泽湖,人称河决李家楼,由此而得名李家楼,解放后改为李楼。…[详细]
原为大运河上南北交通的渡口,因张姓再次摆渡为生,故称张渡口,简称张渡,村因此得名张渡村。《元丰九域志》称""崔野镇"",宋相文天祥被执北行住宿于此。实…[详细]
因该地胡姓、李姓居多,故名。解放前属泗阳县陈圩区,1953年成立胡庄初级社、李庄初级社,1957年属郑楼乡,1958年属郑楼人民公社胡李大队,1984…[详细]
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的许金山同志,当时陈圩区委决定将当时北太平乡改为金山乡,1958年大跃进时改为金山村。…[详细]
1581年为陈姓地主客庄,陈姓地主因原驻地不太平,从原居住地庄迁此安居,为讨吉利将所住村庄起名太平庄,1841年陈姓后代迁居此地,因迁出地位太平庄,又…[详细]
清朝中后期邱姓迁居古黄河北岸聚居,故名。…[详细]
清末民国初,黄河决口冲刷一条大沟,附近村以大沟得名,1958年建村时以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大沟得名。…[详细]
因该地沿废黄河北岸,居民多为梁姓,得名梁庄,村委会以驻地梁庄自然村得名。…[详细]
原名南太平庄,为陈姓地主客庄,1878年原有一小沟从金姓家东入废黄河,后村也以此沟得名金沟。以村委会驻地自然村金钩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