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李埠镇 | 隶属:高新区 |
行政代码:421003104 | 代码前6位:421003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6 | 邮政编码:434000 |
车牌代码:鄂D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1.84万人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李”指李姓;“埠”指码头(有码头的城镇)。
基本介绍:
李埠镇北与太湖港农场接壤,西与宜昌市相邻,南濒长江,东依荆州市中心城区。政府驻地位荆州城西6公里。全镇辖20个行政村,2个园分场,1个居委会,100个村民小组,汉回两族聚居。全镇总人口31667人,耕地面积33116亩,主产蔬菜、棉花,建有“荆州区十公里绿色无公害蔬菜长廊”,1997年1月被荆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蔬菜第一镇”,2001年被列为湖北省农村技术市场绿色瓜菜示范生产基地,荆州市八大卫星小城镇之一。200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正在到来,李埠镇委、镇政府将牢牢
荣誉排行:
2017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李埠镇为2016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文化旅游:
万城位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义合村,六朝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残存北城垣西段,夯筑,底宽20-30米,顶宽10-20米,残高4米左右。据清《
历史沿革:
清代李埠属北乡捕衙汛。
民国时期(1939)李家埠设联保属裁缝店第一区。
汪伪时期(1942)全县划为六区,李家埠为二区驻地。
民国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家埠乡属梅槐第一区,万城乡属马山第七区。
1952年王场第三区,辖李家埠、荆西区,马山第四区辖万城乡。
1953年城西区辖李埠、荆西,梅槐区辖万城。
1956年属李埠指导组,1957年为李埠区。
1958年10月与太湖合并成立太湖港人民公社,下设万城、梅槐、新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受长江与沮漳河洪水冲积,尾随枝江市下百里洲的延伸,形成了淤洲。据北宋元年至嘉祐七年(1023-1063)间著名学者张景(公安县人)的诗句“两岸绿柳遮虎…[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处在长江北岸,即沿江而踞,故名。清末属北乡捕衙汛。民国时及解放初期隶属李家埠联保和城西区龙洲乡。1956年属李埠指导组。1957年属李埠区。1958…[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据此洲形如天鹅,故名。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今接龙洲者为天鹅。天鹅洲,距县十五里江北岸,今淤近至路口。…[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新垸村是湖北省荆州市高新区李埠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杨井村是湖北省荆州市高新区李埠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金双村是湖北省荆州市高新区李埠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东岳庙是清朝年间所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三同与闵塘两村合并成一个村委会,当地寺庙名称故以定名为“东岳庙村民委员会”。“东岳”指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民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新篇《江陵县志》载:万城称“战国万城”。又称“方城”。南宋时镇守方城的赵葵为避父讳(赵方)改方城为万城。村名因此而得。…[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联合网船、新闸二村名第一个字而得名。清时,此沮漳河湾的渔民以驾船捕鱼为生,也将鱼网晾晒于此,故称网船。“网”指原网船村,“新”即原新闸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明成化初年(1465),荆州知府李人仪在“李家埠堤”“埋柱扳障堤,以遇水势”。故以堤名命名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以清嘉庆年间此地的寺庙即白果庙命名;荷花村因乙亥年(1935)荆江大堤溃口冲成的泥塘中长满莲藕,盛开荷花而命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