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黄家口镇 | 隶属:洪湖市 |
行政代码:421083113 | 代码前6位:421083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6 | 邮政编码:433200 |
车牌代码:鄂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1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05万人 |
人口密度:约17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黄家口镇古为东荆河套口,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有两户黄姓渔民定居而得名。
基本介绍:
洪湖市辖镇。1975年从汊河区分出,建黄家口公社,1984年建区,1987年置乡,1989年建镇。位于市境中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4万。仙(桃)洪(湖)公路过境。辖网柳、平阳、姚河、新垸、西湖、新场、新建、黄家口、坝潭、天潭、岗塔、拾河、万岭、宋墩、农业、南套、五台、七号、大丰、革丹、大岭、杨墩、大白林、新河、永宁湖、湘口、作才、长河、上白林29个村委会和文卫路、建设路2个居委会。农业、渔业并重,主产水稻、小麦、棉花、淡水鱼。.
历史沿革:
清朝同治年间(1863-1874)属沔阳州咸宁乡、永泰乡。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属沔阳州东乡、南乡。
民国时期属沔阳县峰口区、珂里湾区、沙湖区。
1949年,分属沔阳县十区(峰口)、五区(杨林尾)。
1950年属沔阳县五区(杨林尾)、十六区(汊河口)。
1951年6月属洪湖县四区,沔阳县杨林尾区相关地域分三次划入汊河区(公社)。
1951年6月划入大同乡。
1957年划入大岭乡及作才岭。
1965年6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所在街道驻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故名。并引为社区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分属平阳村、网柳村,合村时以平阳“阳”字谐音“杨”与网柳“柳”字组合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原西湖边而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属沔阳州南乡,1932年属沔阳县汊河乡,1949年属沔阳县十区,1951年属洪湖县四区郑道乡西湖村。195…[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属沔阳州南乡;民国属沔阳县四区;1949年属沔阳县五区;1951年属洪湖县四区大同乡岗塔、祁家明口、荒山、万家岭村和水晶乡南岸湖村;1958年…[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两户黄姓人住河口处,以捕鱼、摆渡为业,故名,并引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原新河、永宁湖、上白林三个村首尾字及组织形式综合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元年(1368),宋姓人家从江西吉安迁此定居,故名,并引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处东荆河南岸河套,故名,并引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大丰岸(清光绪《沔阳州志》卷四-食货志),以期盼年年大丰收的美好愿景命名。又因处湖岸北堤下,故惯称下丰岸。…[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形似耕牛脖子上的革套,村中有一深水潭,故名革丹潭。由此衍生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咸丰十一年(1851),杨姓人迁居此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为渔民放网箱拦鱼的河口,故名箱口。后雅化为湘口,并引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新垸、姚河两村首字和组织形式综合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5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形斗湖渔场是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黄家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洪湖莲子,湖北省洪湖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洪湖莲子出产于生态环境优良的洪湖湖区,产品颗大粒圆、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润、微甘而鲜的风味。具有广泛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洪湖莲子产品颗大粒圆、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