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野人谷镇 | 隶属:房县 |
行政代码:420325108 | 代码前6位:420325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9 | 邮政编码:442000 |
车牌代码:鄂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61.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2万人 |
人口密度:4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以传说“野人”经常出没的峡谷而命名,现建有野人谷景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此地有多期发现有“野人”的报告,与《房县志》旧志中关于野人在此出没的记载相吻合,引起中国生物界乃至世界古脊椎动物专家的关注激发了全国各地“野人”探秘者的光顾,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及多个单位联合组成的“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曾驻扎在此,进行大规模的“野人”科考。故而更名野人谷镇。原名桥上乡,源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修筑抚战之道--巴柯道(四川巴东至湖北均县柯家垭营),至此架设一座桥梁,以桥为坐标方位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野人谷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野人谷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基本介绍:
野人谷镇地处房县南部,东与保康县房县五台山林业总场毗邻,南与神农架接壤,西北与红塔镇、门古镇相连,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1公里,是房县南大门。全镇总面积358平方公里,辖20个村,71个村民小组,5347户,14291人。1984年以前野人谷镇属人民公社建制,1984年设区建乡(一区七乡),1987年“撤区并乡”划分为安阳乡和桥上乡,2001年5月撤销原安阳乡建制合并为桥上乡,2010年1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野人谷镇。
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桥上及其它地区100平方公里划定为神农峡风景名胜区,2007年设立野人谷自然生态保护区,2010年在野人洞设立省级地质公园,野人谷镇杜川
文化旅游:
野人谷位于十堰房县,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连接点。由于这里是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相隔,因此这里并没有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太大影响,从而使
野人洞,在房县老人称古洞。后来发现洞内有蝙蝠,又叫蝙蝠洞。1998年11月21日,北京旅游专家王兴斌和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发平等人来房县视察,认为房县是野人的故乡,发现野人的次数最多,流传最广,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桥上乡属房县南乡,属沿观堰三海团辖:木瓜河、白崖河、博磨坪、松香坪、千家坪。
杜家川团辖:元土坪、后山坪、银杏坪、石头庄。
长坪团辖:仙家坪、三尖山、六淌河、青阳河、宋洛河横溪;民国23年,我镇为三区辖川白乡;1949年1月,房县解放;1950年8月,我镇划分为第八区,辖16个村;1952年8月7日,全县划为1个乡镇,14个区,我镇为第9区,辖15个村;1956年3月全县由195个乡合并为9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晚清时期属杜家川元土坪联保辖。民国时期属杜家川区汪家坪联保辖。1949年1月房县解放,为开辟解放区,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组成区干队进驻,成立区公所。开展…[详细]
这是一个因野人出没而神秘,因生态美景而闻名的地方——房县杜川村。 杜川村位于房县桥上乡境内,209国道(武神生态旅游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25公里,…[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鱼腮口村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谷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年间修建的庙宇命名大庙村,解放后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破四旧撤除了这座庙,但由于在此居住的人对大庙的叫法以约定成熟,故后历经区、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河流上游,该流域适宜生长木瓜树,前人称木瓜河。…[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落中有千姓人家,千姓是古老的姓氏,姓氏较少,故称千家坪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东蒿坪村,以高山坪地上长满蒿草为特征,以大河上游支流的方位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里村是马里湾村的简称,旧时称麻里湾。以居民点的规模及分布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蒿坪村:以高山坪地上长满野生蒿草为特征,以大河上游支流的方位,命名的自然村落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股泉村,以境内三股清澈的山泉为地理方位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晚清时期,有比丘尼来此高山清静之地,搭建庵堂,修道念佛。因无砖瓦,用茅草搭建佛堂、寓所三所。以此为地理方位。称附近形成的村落为三座庵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安阳坪村地处南河两岸面向东南,背山向阳,取安定祥和之意,故名安阳坪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垭里村,俗称垭里坪村,又称马里湾。指从南河向西翻过山垭后的坪地自然村庄。以山垭作为方位特征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驼鱼河村,应为鮀鱼河村,“驼”是“鮀”的俗写。驼鱼河是南河的小支流,古时产鮀鱼,前人称鮀鱼河,流经此段的自然村落命名驼鱼河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七里村,原称七里坪,指自然村落分布在方圆七里的高山平地上。故名七里坪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意甘峡,指此地峡谷中水清澈甘甜,是村民人畜饮水之源。…[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粮坪村地处南河河畔,海拔低,积温相对较高,当高山农作青绿未熟,这里已是黄粮一片,正待收割。故称皇粮坪。…[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毛家河是南河支流,毛氏家族在明朝末年从江西迁移至此小河岸边居住繁衍,形成自然村落,称此河流为毛家河。形成的自然村落为毛家河村。前人也代指毛家河流域所有…[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蒿村。晚清时期,属南乡沿砚三海联保辖。民国沿袭旧制。民国20年(1931年),贺龙、邓中夏、柳直菊等率红军转战房县,开辟房县红色革命根据地,成立房县…[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晚清时期,三海堰谭氏富绅出资购买此处山林田地,雇工开发林木土地,旧时建设有谭家院落,谭氏后裔迁居于此,故称谭家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