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须水街道 | 隶属:中原区 |
行政代码:410102012 | 代码前6位:41010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58.8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8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7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须水原名濉水,汉初更现名。楚军汉将在荥阳东濉水河畔两军对垒,天忽降暴雨,河水泛滥,汉留侯张良见此情景曰: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即传令收兵。刘邦统一天下后,将濉水更名为须水。
基本介绍:
须水镇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离市中心仅15公里。西接荥阳市,南邻郑州市二七区 ,北连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58.8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4.8万亩,辖22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159个村民组,人口5.7人,其中少数民族3100人,非农业人口7800人。
须水镇历史悠久,原名濉水,汉初更名须水,唐初置须水县,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均为荥阳县东部重镇,是荥阳与郑州之间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须水地处郑州城区扩展区,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快捷便利。陇海铁路穿境而过,景观大道郑上路、中原西路横穿全镇东西,郑州西三环、西四环、西南绕城高速纵贯镇区南北,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快速交通网
历史沿革:
唐武德四年(621)置须水县。
宋、元、明、清均为荥阳重镇。
1912年后置荥阳县须水镇。
1948年为荥阳县第五区。
1951年置荥阳县须水镇,与第五区并列。
1953年改为郑州市郊区第六区。
1955年改为须水中心乡。
1956年改为须水乡。
1958年改为郑州市郊区西郊公社。
1961年改为须水区。
1963年改为郑州市郊区须水公社。
1983年改为郑州市郊区须水乡。
1987年划入中原区。
1994年撤乡建镇。
20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该居委会位于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华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家属院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该居委会位于河东路故名。自2020年命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富贵路社区是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须水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据《须水镇志》记载:原名濉水,公元前206年,汉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夺秦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而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战争。荥阳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必经之…[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距荥阳县城三十里设铺,村以铺名,故名。1946年归荥阳县须水镇九保。1948年归荥阳县第五区。1951年归荥阳县须水镇。1953年归郑州市郊区第六区。…[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民姓氏而得名付庄。明中期由山西洪洞县迁入3户付姓村民,初名付庄;清雍正十年(1732),有1户迁往张郭庄村南定居,因其从付庄迁出,故定村名为小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先祖乔迁于此,为区别附近大李村,定名小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有一座天王寺,村取庙名。1946年归荥阳县须水镇二十一保。1948年10月归荥阳县第五区。1951年归荥阳县须水镇。1953年归郑州市郊区第六区…[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丁姓村民最先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1946年归荥阳县须水镇二十一保。1948年10月归荥阳县第五区。1951年归荥阳县须水镇。1953年归郑州市郊…[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临近郑州第二砂轮厂,故名二砂村。二砂村的由来缘于第二砂轮厂。为解决该厂外地职工家属两地分居问题,由庙王、三十里铺两村划拨土地917亩,于1977年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