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谷熟镇 | 隶属:虞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5104 | 代码前6位:4114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万人 |
人口密度:约5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商称“南毫”;春秋称“谷丘”;汉置“薄县”;后改“谷阳县”,治于此;东汉熟城县废入,各取首字称“谷熟县”。
基本介绍:
虞城县辖镇。商称南亳、城汤所都。1951年设谷熟街道(县级),1952年改县,1954年并入虞城县。1955年建谷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3.1万。商(丘)永(城)公路穿境,京九铁路南北过境。辖新关庄、西王庄、刘大-庄、许阁、牛阁、郭楼、王楼、李苟庄、马庄、于楼、谷熟集东头、谷熟集南头、中街、谷熟集北头、郜庄、倒楼、田楼、叶老家、河涯、田老家、宋庙、汤庄、柴庄2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砖瓦、面粉加工、针织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荣誉排行:
2019年9月,谷熟镇被确定为2019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元代,废县置谷熟镇,属归德府睢阳县。
民国年间,废镇为集,属商丘县。
1951年设谷熟办事处(县级)。
1952年设谷熟县。
1954年,谷熟县制取消,划归虞城县。
1955年设谷熟乡。
1958年成立谷熟公社。
1983年复称谷熟乡。
1986年撤乡设谷熟镇。
1965年谷熟集分设中街、北头、南头、东头四个生产大队,因位于谷熟集南部故名。…[详细]
1965年谷熟集分设中街、北头、南头、东头四个生产大队,因位于谷熟集中部故名。…[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朱氏先祖迁至陈阁,其阁是陈氏所建,因有姻亲关系,陈氏将此阁委托于朱家,后取名为朱阁。…[详细]
余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洪武二年(1369)郭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此建楼一座,故取名郭楼。…[详细]
明代,许氏先祖迁此建村,因在村中建阁楼一座,故称许阁。…[详细]
1965年谷熟集分设中街、北头、南头、东头四个生产大队,因位于谷熟集东部故名。…[详细]
1965年谷熟集分设中街、北头、南头、东头四个生产大队,因位于谷熟集北部故名。…[详细]
明代,村中有一刘姓大地主,地多又广,故取名刘大庄。…[详细]
明洪武六年(1374),王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地宋家曾在此建有牌坊,取名为王牌坊庄。清末,牌坊被拆毁,改称王庄,因地处公社西侧,故称西王庄…[详细]
关庄村:位于柴王村西北侧,含老庄等自然村。…[详细]
明洪武二年(1369),毕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买了郜氏的田地,后取名郜庄。…[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先祖迁此定居,起名王庄。1912年,有一柴姓会扎针卖膏药,场串四乡,言之其家柴王庄,久之,外人皆叫柴王庄。…[详细]
明代,叶氏先祖曾随军打仗,明洪武八年(1375),平定江西后至谷熟集东北白河之阳定居,取名叶老家。…[详细]
明代,汤氏先祖迁此定居建立村庄,取名汤庄。…[详细]
原名小解楼。明隆庆二年(1568),田氏先祖与小解楼解氏订婚。订婚后,解氏将小解楼村内一座楼作为陪嫁,后改称田楼。…[详细]
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与马氏先后迁于此建了关帝庙和泰山庙,借当地望族宋家名气,称宋双庙,后称宋庙。…[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毕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子被河分开,取名为毕河涯。…[详细]
马庄原为马楼。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马楼被黄水淤平,成了马家庄户,后甄姓先祖逃荒至此定居,沿其马家庄户之名,称马庄。…[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李氏先祖迁此定居,取名李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村民李好善多行善事、做事一丝不苟,人称大善人,后村民根据他做事一丝不苟…[详细]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建有楼阁一座,取名为大王楼。…[详细]
杨镐(?—1629),明末将领,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谷熟镇)人。万历进士。人物生平累有功勋杨镐在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然后进入朝中当御史,因事调为大理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