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武德镇 | 隶属:温县 |
行政代码:410825105 | 代码前6位:4108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1.1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2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春秋时此地为“州城”。秦始皇东巡路经此地,立武德县,意为“武德定天下”,故名。
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因其出生于赵,又名赵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秦赵渑池之会后,昭王派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赴赵为人质,异人之母夏姬失宠于安国君,故其也受冷落。赴赵后…… 嬴政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招贤乡地处豫北平原,位于太极之乡温县的西南隅,南滨黄河,西与孟州市接壤,辖16个行政村,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耕地12750亩。
招贤乡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这里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故乡,人称“司马故里”;这里还是温氏的发源地,境内现保存有温国故城遗址、古晋城遗址、烘范窑遗址。
招贤乡盛产优质小麦、玉米,是全国闻名的小麦高产区,粮食亩产量达1000公斤以上,是焦作市亩产吨粮乡镇之一,也是“四大怀药”的主产地。
岁月嬗递,历史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招贤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问中心,按照“速度争第一、总量求突破、纵向上台阶、横向进位次”的总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武德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2年3月,武德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州城遗址位于温县东北15公里武德镇西张计村。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600余米,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在该遗址东北部,有一盟誓台。1930年、1942年、1963年在此出土过页岩石片盟书,其
徐堡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温县城北10公里的武德镇徐堡村东,为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至战国晚期。2006年7月,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徐堡段的文物勘探中,偶然发现的。经发掘和全面勘探,在遗址内发
慕庄慕氏祠堂旧址位于武德镇慕庄村,年代为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慕庄慕氏祠堂旧址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堡祖师庙位于武德镇徐堡村,年代为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徐堡祖师庙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亢村戏楼位于武德镇亢村,年代为1968年。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亢村戏楼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东魏天平元年(534)孝静帝在州设武德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州县为邢邱县,大业初年(605)改邢邱县为安昌县,废武德郡,属河内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安昌县为武德县。
宋熙宁六年(1073)废武德县入河内县。
明、清属怀庆府。
1945年由沁阳县划归温县。
1950年属五区。
1952年属六区。
1955年撤销区建制,设武德镇中心乡,管理马冯蔺乡、武德镇乡2乡。
1956年撤中心乡设武德镇乡。
1958年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春秋时此地为“州城”。秦始皇东巡路经此地,立武德县,意为“武德定天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张计”是张罗计划之意,也有人说张计是张姓人的计谋、计划,但均与春秋盟会有关。东张计在武陟县境,即名“西张计”。…[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西周时期州邑占卜者占卜的地方,历代称为卜庄。明代前,吴氏祖先在此定居,称“吴卜村”。明末清初,吴氏迁走,由高、段、王、史等姓氏迁入,仍称“吴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村中“札福寺”碑文考,明代前称“古城”。明初,慕、马两姓百余户居此,仍称“古城”。清乾隆十年(1745),因沁河决口,将村西马家全部淹没,改村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春秋时,此地称“东坊庄”,后因沁河决口冲没,更名为“寻村”。据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四年,阎中兴、阎中德弟兄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称“寻村”。解放…[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战国时期此地被赵国占领后,赵相蔺相如赴渑池时,途中在此居住,后称名逢蔺。明初移民迁来马、胡、田、宋、靳五姓定居各片,“逢”字谐音为“冯”,宋片村取“…[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战国时期此地被赵国占领后,赵相蔺相如赴渑池时,途中在此居住,后称来马名逢蔺。明初移民迁、胡、田、宋、靳五姓定居各片,“逢”字谐音为“冯”,胡片村取“…[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战国时期此地被赵国占领后,赵相蔺相如赴渑池时,途中在此居住,后称名逢蔺。明初移民迁来马、胡、田、宋、靳五姓定居各片,“逢”字谐音为“冯”,田片村取“…[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战国时期此地被赵国占领后,赵相蔺相如赴渑池时,途中在此居住,后称名逢蔺。明初移民迁来马、胡、田、宋、靳五姓定居各片,“逢”字谐音为“冯”,马片村取“…[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有二:一说明天启年间,因洪水淹没原保封镇,部分村民搬迁到村北高地,另立村庄,取村名“北保封”。二说宋金时期,此地洪水灾害冲毁保封镇,村民向北边高地迁…[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末清初时期,此地周围土地较多,田主需要每年雇用人员为短工或长工,完成土地的耕种和收割。由于打工者聚集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村庄,初时人们称其为“工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庄村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唐代前,因张家居住,同族相亲相爱,美名传颂,取村名为“张相”。明嘉靖年间,沁河三年决口两次,将村庄冲为东、西部,此村位东,称“东张相”。…[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唐代前,因张家居住,同族相亲相爱,美名传颂,取村名为“张相”。明嘉靖年间,沁河三年决口两次,将村庄冲为东、西部,此村位西,称“西张相”。…[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周初年该地建立州邑,州邑有花园,此村为花园南头,形成村庄后称名“花园头”。古时,人们以前为头(首),以后为脚(尾),因村在花园南,故称名“花园头。”…[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商代末年,冀州城建于此地。据《温县地名考》载:“村中有遇仙观有城堡,用僧名徐焕姓称呼此处城堡徐堡”。由于徐堡村较大,分为五条街道,即中街、南街、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商代时期末年,冀州城建于此地。据《温县地名考》载:“村中有遇仙观有城堡,用僧名徐焕姓称呼此处城堡徐堡”。由于徐堡村较大,分为五条街道,即中街、南街、…[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商代时期末年,冀州城建于此地。据《温县地名考》载:“村中有遇仙观有城堡,用僧名徐焕姓称呼此处城堡徐堡”。由于徐堡村较大,分为五条街道,即中街、南街、…[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在商代时期末年,冀州城建于此地。据《温县地名考》载:“村中有遇仙观有城堡,用僧名徐焕姓称呼此处城堡徐堡”。由于徐堡村较大,分为五条街道,即中街、南街…[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在商代末年,冀州城建于此地。据《温县地名考》载:“村中有遇仙观有城堡,用僧名徐焕姓称呼此处城堡徐堡”。由于徐堡村较大,分为五条街道,即中街、南街、北…[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商代时,亢村为冀州城南关(现博爱县内都)。三国西晋时,因沁河改道,在城南穿过,居民南迁,此村在沁河南,因地势低洼,坑池多,得名“坑村”。明代庙钟上记…[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李、梁、郭、冯、霍等家,先后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村。洪洞县在西,李家来时户大,时值冬至交九,故名西冷。…[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商纣王时,苏护被封到冀州(今徐堡),此地为当时苏护家眷住宅所在地,故得名“苏王”。…[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代时称“南徐涧”,因位于徐涧(今徐堡)正南得名。民国年间更名为“南徐堡”,1960年以温博公路为界分为两村,此地位路东,称“东南徐堡”。…[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代时,此地称“南徐涧”,因位于徐涧(今徐堡)正南得名。明清时更名为“南徐堡”,1960年以温博公路为界分为两村,此村位于路西,称“西南徐堡”。…[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元代前,此地称“南桑村”。后因村中一耕牛生一只麒麟,将村名更名为“善胎”(麒麟是圣兽),至明初,谐音演化为“善台”。解放后,因村南有小善台,故称此“…[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早年为了种地方便,善台村有八户农民在村南搭菴居住,久后发展成村,称“南庄”。1956年称“小善台”,后取名“南善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