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马山口镇 | 隶属:内乡县 |
行政代码:411325103 | 代码前6位:4113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代码:豫R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8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据《内乡县志》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山坡得一良马,故称为马山。又因有青山、梅子、花北3条河流相交于马山脚下,水路、山路都由此通往北部山区,故称马山口。
基本介绍:
马山口镇位于秦岭余脉伏牛山南麓,内乡县城东北33公里,地处内乡、镇平、南召三县交界,是一个山区、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山区镇,默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全镇283平方公里,辖一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马山口镇居委会、闫岗村、茨园村、岳岗村、大寨村、寺山庙村、庵北村、河口村、杜洛庄村、石庙村、朱庙村、打磨岗村、白庙村、三岔河村、关帝坪村、花北村、李井村、王场村、唐河村、马坪村、杏树坪村、河西村、郑湾村、樊岗村、老庄村。总人口5.5万人,耕地面积5.01万亩;2001年工农业总值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距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线仅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马山口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16年12月,马山口镇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马山口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马山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朱岗遗址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东南3千米处的朱岗村。北距默河300米,东为默河冲积平原,南为农田,西部紧靠公路。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
“法云寺塔”又名圣垛寺塔,位于马山口镇正西偏北的圣垛山南麓。该塔重修于明,为七层八角棱锥状,全部是青砖砌筑而成,周基长18.4米,高23米,底直径5.8米,塔身内收,层次分明,造型简洁,雄伟
历史沿革:
1949年设马山口区。
1952年析西北部设七里坪区,西南部设余关区,南部属杨集区。
1958年成立马山口公社。
1984年改设马口山乡。
1985年改置马山口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沿河岸建街,因处在马山口镇政府,故名。1953年成立马山市民队。1978年成立马山口居委会,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社改乡,成立马山口居委会,属马山口…[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闫岗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此地多生蒺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岳姓始居,因地处岗坡而得名。民国时属马山区岳岗保。1949年属马山区岳岗乡。1958年成立岳岗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更名为岳岗村民委员会,属马…[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王氏族谱载:主居王姓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同治年间匪患四起,以王乙山为主,修筑土寨,择名庆平寨。因南有小寨,居民习称此为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李姓由今沙河店村迁此,因曾修建一座寺山庙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建村在白衣庵的北部而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十九保。1949年后属马山区河口乡,1956年属马山口中心乡庵北小乡。1958年为前进高级社,属马山口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地处河川,为进山溢口,故名。民国属马山区庵北保。1949年属马山区庵北乡。1956年属马山口中心乡。1958年成立河口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杜洛庄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清代境内建有石头庙宇而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金斗山保。1949年属石庙乡。1956年属打磨岗中心乡。1958年成立石庙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末朱姓由镇平县迁此建村,因村内有黑虎庙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岗坡,旧时出产石磨而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打磨岗保。1949年后属马山区打磨岗乡。1956年属李井中心乡。1958年为打磨岗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曾建有一座白色庙宇而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打磨岗保。1949年属马山区三岔河乡。1956年属马山区李井中心乡。1958年成立打磨岗大队,属马山口公…[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三岔河岸边,故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三岔和保。1949年后属马山区三岔河乡。1956年属马山区三岔河中心乡。1962年为三岔河大队,属马山口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于山坪,因清代修有关帝庙而得名。民国时为马山区关帝坪保。1949年属马山区三岔河乡辖。1958年为关帝坪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社改乡后更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当年庄西有一块石碑,上刻龙凤图案,人们习称花碑,讹写成花北。…[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居此,因古时境内有一眼水井,井底常显莲花,方圆有名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唐代一王子在此设围场狩猎得名围场。清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处小河岸边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势平坦,传说唐王当年在此寄存过战马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于草坪,因长有一颗古杏树而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王场保。1949年后属马山区王场乡。1956年隶属李井中心乡。1958年为杏树坪大队,属马山口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默河西岸而得名。1949年属马山区朱岗乡。1956年属李井中心乡。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属马山口公社。1984年社改乡后更为河西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郑姓人口居多,地处河湾而得名。民国时期为马山区郑湾保。1949年为马山区郑湾乡。1956年为马山口区郑湾高级社。1958年为郑湾小公社。1962年为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樊姓由王店镇任樊岗村迁此,因处土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以时间久远得名。民国时期属马山区樊岗联保。1949年后属马山区郑湾乡。1962年为马山口公社老庄大队。1984年大队改为老庄村民委员会,属马山口乡…[详细]
油条各地都有,唯马山口油条风味独特,中指粗细,浑圆,中间一个空心纵贯两端。食之外焦,内筋,小茴香回味悠长。城关缸炉烧饼内乡缸炉烧饼以酥、香、甜、鲜远近闻名,其做法是在面内拌以小磨油,盐、葱等和成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