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龙王庄镇 | 隶属:范县 |
行政代码:410926102 | 代码前6位:4109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1.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1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63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6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龙王庄地名含义有二:一说传古时有刘姓在此种菜,雇佣年轻小伙系龙王化身,每逢天旱,变龙施雨,年年丰收。为求龙王长期保佑,盖起龙王庙,庙成,香火旺盛。后渐成村庄,取名龙王庄。二说刘累后裔士会封于范,范、刘二姓同宗,故假托之,以传说称龙王庄。
基本介绍:
范县龙王庄乡位于范县东南部,距县城约17公里,南倚临黄堤,北靠范台公路,濮台铁路穿境而过。周边与陆集乡、张庄乡、高码头乡、颜村铺乡、孟楼乡和陈庄乡接壤。两条干渠、三条排沟纵贯全乡,辖37个行政村,22396人,总面积31.4平方公里,耕地3.3万亩,属背河洼地,以黄河灌溉为主。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粮食屯”之称,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清顺治年间设立龙王庄乡。
1949年属平原省范县三区(龙王庄)。
1952年属山东省范县三区。
1956年三改称龙王庄区。
1958年成立龙王庄公社。
1964年复称龙王庄区,属河南省。
1968年复称龙王庄公社。
1984年改设龙王庄乡。
2005年原孟楼乡并入。
2011年改置龙王庄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一说古时有刘姓人家在此种菜,雇一年轻小伙,系龙王化身,每逢天旱,变龙施雨,年年丰收。为求龙王长期保佑,盖起龙王庙。庙成,香火旺盛,渐成村庄,取名龙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村名李楼。…[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祝姓由今陆集北边祝庄迁来建村,分居两处,此村在前故名前祝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祝姓由今陆集祝庄迁此地定居,分居两处,此村在后故名后祝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代年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取名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时期,徐姓从本县蒲笠堌堆村迁入现址,以姓氏取村名徐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徐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初林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林家庄,后更名为林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十三年(1380),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杨集,后从杨集迁至此地,因临近五堤,取名赵家五堤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姓于清代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故村名朱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侯姓族人建村于黄河西岸的石桥边,故名为侯桥。…[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氏家谱记载,系明洪武年间和永乐元年(1403),两次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定居处有一石桥,而取名刘桥。…[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顾氏族谱记载,顾氏顾成先后被朱元璋封为镇远侯、夏国公。宣德六年(1431),随军迁入此地立村,以此人姓氏取名顾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老槐树迁居山东省项城,后又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胡楼。…[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尚,元二姓定居落户最早,故名尚元庄。1949年属平原省范县三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山东省范县三区。1956年属范县龙王庄区。1958年设立龙王…[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分居两处,因此村在后,而取名后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分居两处,因此村在后,而取名后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蔡姓于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当时此处有一潭坑,而取名蔡潭。…[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冀庄,因冀姓已绝,明代洪武七年(1374),蔡姓从蔡潭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蔡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祝姓于明末由山东郓城迁此地定居,因当时村西有一条河,修造石桥一座,取村名为祝桥。…[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建一胡同为村,以姓氏取名徐胡同。…[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庄乡杨堂村西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侯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而取名侯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并成立集市,故取名高集。…[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有一个叫李鲁元的人,在明代做宰相,为纪念此人,以人名命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万庄于清雍正二年(1724)从山东沙里洼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万家庄,后简称万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吴氏家谱记载,吴氏先人吴寄桥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至山东省曹州府范县城南20里,建新村命名吴家桥,是仿邻村名起村名,此处并无河桥…[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叫兴龙集,后因张姓、范姓、孙姓三家像亲兄弟一样友好,后改名义和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罗、叶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当时村东有条小河,不断受水灾,为此人们筑起了围村小堤,因人勤地肥,五谷丰登,而取名为富金堤,惯称付金堤。…[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燕王朱棣扫北时,张姓镇海卫大将军留守河南夏邑县铁炉张集。其后代迁至范县,为祭祖建立一家庙,故称张大庙。…[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胡姓由龙王庄村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村名胡家洼,后惯称胡洼。…[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曹氏族人由濮阳县信义集迁至范县城南二十五里定居,取名曹楼。…[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村东南有一寺庙,院前有一颗柳树,一家姓田的吃过树上的叶子,是甜的,故取名田柳寺。…[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万历年间,邢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定居,故称邢楼。…[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定居,因柏树较多,而取名柏庄。…[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时期有张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后因重名按方位更名为北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濮阳县东南七里白丘村,后又迁到范县城南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梁庄。…[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于姓族人于明代永乐七年(1409)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于楼,1943年分两处居住,此村居东,取名东于楼村。…[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于姓族人自明代永乐七年(1409)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村名于楼,1943年分居两处,此村居西,取名西于楼。…[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县志记载,元至顺二年(1331)孟子后裔五十三代孟之普仕范县令,并迁居该处命名孟家楼,明初又有他姓居住,更名孟楼。1970年孟楼分为东街村、西街村,此…[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以姓氏取村名刘庄。后因重名,以方位改名为后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氏、刘氏两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张姓定居处故取村名张庄,刘姓定居处有一汉代宦官墓,墓后有庙,而取村名汉塚庙。以汉代塚庙和张姓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徐姓居住,而取名徐楼。…[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寇姓族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寇庄。…[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兴峰寺村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兴峰寺,因郭姓较多,俗名郭庄。…[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县志记载,元至顺二年(1331)孟子五十三代后裔孟之普任范县令,并迁居该处立村,命名孟家楼。明初又有他姓居住,更名为孟楼。1970年把孟楼分为东西街,…[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年间,本村村名张坊(现有张家井为证)后因张姓绝嗣更名为刘楼。…[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袁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而取村名袁庄。…[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闫姓由濮州千口迁入,因北有苏闫庄,而取名南闫庄。后惯称南闫庄。…[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赵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任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名任楼。…[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牛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取名牛楼。…[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传杨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杨庄。…[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邢氏族谱记载,邢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赵氏家谱记载,赵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建村时有一凤凰在此地楼上栖息片刻,取村名栖凤楼。…[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氏家谱记载,王姓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故取名王楼。…[详细]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有魏姓、郭姓、高姓三家,在此各建一个胡同,所以叫魏家胡同、郭家胡同、高家胡同,后因魏姓居多改为魏家胡同,后更名为魏…[详细]
区划代码:~25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房姓由山东郓城县城南房家集迁居此地定居,因位于麻口寺附近,而取村名房麻口。…[详细]
区划代码:~25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高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高庄。后高姓以种菜园而闻名,更名为高菜园。…[详细]
区划代码:~25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南马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龙王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5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陈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位于麻口寺附近,而取名陈麻口。…[详细]
区划代码:~26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龙王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6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定居,因位于麻口寺附近,而得名韩麻口。…[详细]
区划代码:~26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苏、闫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而取名苏闫庄。…[详细]
区划代码:~26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有翟氏、齐氏居住,因离大屯较近,而取名小屯。…[详细]
区划代码:~26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韩家屯。1961年分为东、中、西屯,此村居西,故称西屯。…[详细]
区划代码:~26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邢姓族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取村名邢家屯,1961年分为东、中、西三个屯,此屯根据方位命名为中屯。…[详细]
区划代码:~26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濮阳县王称堌乡王楼村,后迁至此地,称为王家屯,1961年,分为东、中、西三屯,根据方位,命名为东屯。…[详细]
区划代码:~26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张姓从山东省巨野张楼迁此地定居,因怀念旧土,而取名仍为张楼。…[详细]
区划代码:~26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辽战争时仁宗建造两所寺院超度阵亡将士,这两座寺院即是北杨寺与南杨寺。战争结束后有人在寺院附近居住以寺名命村名北杨寺。…[详细]
区划代码:~26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庄。后根据方位,居前,而取名为前刘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