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董地苗族彝族乡 | 隶属:纳雍县 |
行政代码:520525203 | 代码前6位:520525 |
行政区域:贵州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57 | 邮政编码:553300 |
车牌代码:贵F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04.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0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董地苗族彝族乡因明朝居住一董姓人家,周围土地均属董姓所有而得名。另说“董地”系彝语地名,指像箱子一样的田而得名。
基本介绍:
董地苗族彝族乡地处毕纳公路线,距县城45公里,属撤、并、建以来的新建乡,是全县贫困乡镇之一。在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为东经105度11分。北伟26度55分。全乡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东接大方县猫场镇,南临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北面与维新镇和厍东关乡接壤、西面与姑开、锅圈岩乡、昆寨乡三乡邻。
董地,系彝语地名,原意指象厢子一样的田。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规纳雍县,1958年成立董地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1991年撤并建由原沙落、石关、董地乡合并建成董地苗族彝族级,乡政府驻地董地街上,辖17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35个自然村寨,4454户,19379人。全乡以种植业主要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董地苗族彝族乡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归纳雍县。
1958年,成立董地公社。
1984年,改董地乡。
1991年,砂落、石关2乡并入董地乡,并改董地苗族彝族乡。
街上村距离纳雍县城52公里,贵毕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12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全村总人口797户2763人,有劳动力1823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53…[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溶洞内洁白如玉形似白龙的钟乳石。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亲辖地亲辖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纳雍县四区,1950年属纳雍二区维新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寓意新生活更美好。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亲辖地亲辖地仁育里,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纳雍县四区,1950年属纳雍二区维新乡,1958年属维…[详细]
黎明村位于董地乡东面总溪河下游,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左右.黎明村辖个12个村民组,现有村民405户,186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52人,土地总面积62…[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寓意为前进中的新农村,故名。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亲辖地亲辖地仁育里,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定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纳雍县四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专名得名于2013年,两村合并各取一字命名。…[详细]
罗嘎村距董地乡政府驻地3公里,辖16个村民组743户2403人。共有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4人,预备党员2人。少数民族27人,高中文化2人,中专文化…[详细]
朴德村位于董地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8公里。辖个19个村民组,现有村民789户,305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40人,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详细]
青山村位于董地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8公里,辖个4个村民组,现有村民202户,91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20人,土地总面积386公顷,耕地面积850亩…[详细]
小田坝村位于董地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基本实现村民组通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村辖个3个村民组,现有村民209户,9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80人…[详细]
沙落村位于董地乡东北部,距乡政府7公里,辖个9个村民组,现有村民440户,187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98人,土地总面积429公顷,耕地面积983…[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希望搬迁来此的居民永远健康快乐,故名。成立于2019年,为董地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