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麻陂镇 | 隶属:博罗县 |
行政代码:441322102 | 代码前6位:441322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2 | 邮政编码:516000 |
车牌代码:粤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8.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31万人 |
人口密度:39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麻陂镇以产黄麻及筑有水陂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4年3月,麻陂镇被命名为2023年广东省卫生乡镇。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麻陂镇人口数量为2.31万人,位列博罗县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5位。
基本介绍:
博罗县辖镇。1949年建麻陂乡,1958年改麻陂公社,1984年改麻陂区,1986年设麻陂镇。位于博罗县东部,面积58.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国道205线及京九、广梅汕铁路从镇中穿过。辖圩镇居委会和永丰、曲潭、三科、塘尾、宝溪、横茜、金湖、坳头、洋田、新村、艾埔、洪湖12个管理区。农业主产水稻、甘蔗、龙眼,有养殖业。所产“瘦肉型”长白猪苗和“三黄鸡”颇负盛名,工业以制药、钟表业为主。
历史沿革:
明、清代,属博罗长平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外地居民大量迁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七区和平乡。
1949年6月,属三区麻陂乡。
1950年3月,改属第一区。
1953年3月,改属第二区。
1955年10月,属石坝区。
1958年,属杨显人民公社,设麻陂管理区。
1959年,设麻陂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
1986年,撤区建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初,无集市,至康熙年间(1662)后,外地居民大量迁入,陆续开设店铺成为集市,名葵子墟,后因以产销黄麻为主及筑有水陂而易名黄麻陂圩,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初级社时经领导班子讨论决定而起名,当时整个村庄都是种田的,粮食各种农作物旺盛象征着粮食永远丰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由低级社并为高级社在桥头埔、大埔、埔心三个小社取一个三字,又科甲池中取一个科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初年温氏宗族落居在此。现罗坑径水库,流域九曲十三弯,故名曲潭埔,又名草埔潭。长期沿用的地名为“曲潭”。…[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地处一口鱼塘的后面而得名。清朝时期,隶属苏州巡司署;民国时期,隶属第七区甲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第三区麻陂乡;1959年,称麻陂人民公社塘…[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横岭村和茜塘村合并,各取前面一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金湖”村原名“黄金湖”又名“黄猄湖”相传清朝后期有黄猄跌落在村前的大鱼塘中,故名“黄猄湖”。解放初期群众认为此名含义不好,使用“猄”的谐音,改名为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始建于清朝时期,从广东梅州五华迁至本地而形成。因该村落基前有九垅十三坑而取名坳头垅。…[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围有河流,本村地处洼地,因种粮为主,长期由洪水浸,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田姓祖先由长乐(现今五华县)迁到麻陂水心围,一眼看中了现在“佃田子”所在的一片平川,极好耕种,初以搭建茅舍为居,佃田耕种,年年收获…[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从河源市新丰江移民迁入艾埔此地,后因撤乡设区取名为新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始建于清朝,李姓祖先从福建迁至梅州兴宁后迁至该村而形成。因建房时建在地上长有很多艾草而取名为艾埔。…[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山区,四面高山环绕因早在清朝时期就发现这里有铜、锡矿,并已挖洞开采,人们便认为此地是藏宝之地,加上有一条清溪流经村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后面有一座山形鸡笼山故命名为鸡笼山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