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地村 | 隶属:甘棠乡 |
行政代码:350923202213 | 代码前6位:350923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闽J | 行政级别:村 |
地名由来:
因村周围山峰较紧密,出水口窄小,原名色地,后群众改为巴地,故名。
荣誉排行:
2021年11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巴地村为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
2020年2月,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出炉,巴地村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巴地村是屏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地处屏南县城与甘棠乡之间,北距屏南县城12公里,南距甘棠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省道202线从村边穿过,交通极为便利,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地理条件好。全村人口536人,116户,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4315亩,其中耕地面积730亩,林地面积3585亩,森林覆盖率达70%,居屏南县前列。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而建村内民居建筑属典型的明清风格。产业以反季节蔬菜、果树为主。巴地的建筑景观可概括为“一祠二亭三桥横,四树五井六洋连,七潭八岗九垅宽,十佛百户千万年”。始建于明朝的蓝氏宗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极具特色的文昌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600多年仍保存
巴地厝桥位于巴地村村尾100米处,平梁廊屋桥,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古田县志》明万历年版),后有重修。该桥南北走向,占地面积192平方米,桥长30米,桥宽4米,净跨15.7米,桥高3
历史沿革:
解放初属长桥区巴地乡。
1958为甘棠公社巴地大队。
1984年改甘棠乡巴地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巴地村附近有巴地厝桥、白水洋鸳鸯溪、南山漈、闽东北廊桥、屏南文庙、后龙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屏南老酒、屏南米烧兔、屏南李、一捧雪、屏南夏香菇、鹫红工夫红茶等特产,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屏南平讲戏、屏南四平戏、屏南双溪铁枝、甘国宝传说故事、红粬黄酒酿造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