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海口镇 | 隶属:福清市 |
行政代码:350181103 | 代码前6位:350181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1 | 邮政编码:350000 |
车牌代码:闽A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96万人 |
人口密度:约89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其雄居福清湾顶部,揽龙江之入海口,故得名“海口”。
基本介绍:
福清市辖镇。1958年置海口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境东部,地处龙江入海口,东南临福清湾,距市中心9公里。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9万。海口港设有水产、货运、客运、石油4个码头7个泊位。辖南宅、坊里、隆中、北店、祥丰、塘头、柏渡、先强、云光、牛宅、斗恒、城里、前村、立新、海口、后路、晨光、东峤、东岐、梧屿、李厝、南厝、岭兜、洋坂、东阁、石溪、工农27个村委会和海口居委会。主要企业有印刷、服装、塑胶、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名胜古迹有建于宋代的龙江桥和建于唐代的瑞峰寺。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印尼企业家和侨界领袖林绍良,科学家陈以强为此地人。
荣誉排行: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海口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福清瑞岩山原名仙峰岩,距福清市区10公里,因景区内有一尊巨大的立体花岗岩弥勒佛石造像,故邑人多称“弥勒岩”。景区分前后二岩,前岩为宋宣和年间团栾居士所辟,后岩是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发动军士开发和
福清市斗垣村革命烈士纪念室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斗垣村程序故居内。1932年1月,龙高暴-动-的-声刚刚响过,中共福州市委就派黄孝敏来到福清,总结龙高暴-动-经-验教训,为开展新的斗争做准备。余长
时代:宋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万载县县城东北1000米处的龙河渡该桥横跨蜀江河面。此桥4墩5拱,由粗料石与灰浆粘合而成。桥高8.7米,长98米,宽5.5米,两侧有高0.9米的青石板栏墙。单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它始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弥勒造像。瑞岩弥勒造像按照花岗岩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高9米,宽8.
瑞岩山摩崖题刻群位于海口镇牛宅村,年代为宋、元、明、清。2016年,瑞岩山摩崖题刻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福清置县,设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乐、永福、永乐等8个乡,海口属感德乡。
清宣统二年(1910年),除城区外,划东张、海口、渔溪、龙田和高山五镇。
1927年,全县划为9个区,海口区下设镇乡。
1945年3月,全县调整为玉融、海口、东张、渔溪、龙田、高山六镇。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9月20日,全县建立7个区,统6个镇,第二区为海口镇。
1958年9月,全县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位于龙江出海口。宋属感德乡为民里,有金墩境,起龙境上贤福境。明属南下隅方民里。1943年属海口镇,分桥头保,金墩保。1950年属海口镇,1958年属海…[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舍四面环山多云雾,山高漈水下泻。宋属永福乡遵义里,有云际境。明属北二隅遵义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海口镇。1943年属海口镇元龙乡柏渡保,分2…[详细]
牛宅村是东南亚商业巨擘、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的故乡,是我市著名侨乡之一。该村侨居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人口达3600人,约占现有全村人口55%。这些…[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置海口古镇东卫城之南。原名东村,后改名前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朝时,有风水先生预测本地有贵人,许多富庶人家盼望有贵人出现自家,纷纷搬迁本地居住,并筑墙围城。该城为后来的海口“官城”,因此本村取名城里。…[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朝前期,陈氏德莱公自遂义里漈头村迁至,有凤翔境。原村置围垦海堤的一闸门(俗称斗门)之西北,故别名斗门头。西边原为海口镇东卫城,垣城池释故合之为斗垣至…[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村置龙江出海口。宋属感德乡方民里有登俊境、英俊境、广堂境、金墩境、后官境、攀龙境、上贤福境、起龙境。明属南下隅方民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海口镇…[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前原为一片海滩,村后有一条古路。宋属感德乡新安里,有龙山境,龙津境,麟山境。明属西隅新安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海口镇。1943年属桥头保、仙…[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历史上位于海边,四周都是滩涂,后经围海造田才使村民定居下来,村民出海打鱼。早晨出海很早就能见到太阳,故取名“晨光”。…[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村委会位于下龙江官下尾地段,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从官下尾,南门两村各取首字合称官南大队。1960年改名蔬菜大队。文革期间(1968年)改名立新…[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海潮可达钟山下,此处为钟山东部一块突山的喬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共有三个自然村,东有东刘,西有西岐。在成立村委会时各取一个字所以叫东岐。…[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侧有一风化岩酷似黄牛,故名。唐间为周姓开创。俞氏于明万年间从里美下店迁此,属感德乡仁寿里、有龙兴境。1943年有3甲,为梧屿保驻地。1950年属松…[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间,为方姓居住地,后方姓灭,明初何、李姓迁此,村以李姓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系李氏居住,陈氏祖宗从河南南下,经南京铁井栏后入闽,定居东壁,而后又迁此。为纪念南下迁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明朝中叶,陈氏从阳下北西亭,林氏从上迳镇先后迁入。明万历年间,有一位道台,在村东部建一座太子亭,故村以亭阁取名为东阁。…[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九牧一世祖高德公宋进士,从莆田徙居杞店岑兜,至明,始建林氏宗祠。岑兜村又称文峰村,其义为“商贤臣,周使者,秦博士,汉将军。累代人文,蔚起。”前大吉,后…[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9年,洋头、坂头两自然村各取一字定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南有一条溪流多石,故以石为头(石溪)。原在宋属“岩溪村”主要本村没大岩,只见小石。宋末明初改为石溪村,村名一直流传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9年,全国工农联盟时期为适应当时时代需求,结合三个自然村的联盟。命名工农,寓意工农团结一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