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霞林街道 | 隶属:城厢区 |
行政代码:350302003 | 代码前6位:350302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4 | 邮政编码:351100 |
车牌代码:闽B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75万人 |
人口密度:约632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社区、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街道办事处设在霞林社区,故名。
基本介绍:
霞林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北靠福厦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相邻。面积17平方千米,总人口20914人,其中非农人数5613人。辖4个社区、7个行政村,3个党委、2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26人 。办事处驻霞林。
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于2002年5月1日挂牌成立,地处莆田市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毗邻。街道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下辖11个村(社区),3个党委、2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26人,。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街道全体干
荣誉排行: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霞林街道上榜。
文化旅游: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5公里的陂头村木兰山下。木兰陂是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陂首是堰闸式的滚水坝,长219.3米,高7.5米,分32孔闸门,建有33座陂墩。陂首的南北两端有两条共长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沟头村,类别为古建筑。林润故居也称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关下务巷,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当时宅第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大门七个
莆田蔡襄祠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棠坡村,类别为古建筑。棠坡蔡襄祠创建年间不详,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弘治七年(1494)扩建,历代屡有维修。坐西朝东,通面阔三间9.4米,通进深三柱12.5
施水亭井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类别为古建筑。霞林施水亭井位于霞林街道办事处霞林社区,唐黄妙应禅师指地凿此井,以施水官道行人,并建亭供休憩。今井保存完好,井侧锦亭寺中还保留两对瓜楞形连木质石柱础
历史沿革:
宋、元属莆田县崇业里、永嘉乡、武化乡。
明、清属莆田县一区南厢、嘉禾里、常太里,二区仁德里、延兴里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期属莆田县一区、延寿里、熙宁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莆田县城厢镇、城厢公社、城郊公社、城郊乡、荔城街道、城南乡。
2002年,设立霞林街道。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清代以来该地归属熬头,解放后与棠坡并名,“鳌”与“沟”在当地方言同音。后与东坡村合并,为了书写方便,各取一个字命名“沟东村”,独立成一个村后,因位于头…[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早期未开发之前此地为小山坡,山坡上生长着海棠树,故名。…[详细]
霞林社区居委会地处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市中心繁华地带,是莆田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562户,总人口8896人,下辖2…[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该社区所在地原为莆田糖厂,故名。清代以前为莆田县城郊,1958年设立福建省莆田糖纸联合企业,由福建省轻工业厅管辖,1966年3月糖厂变产后更名为福建…[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以前大部分村民姓肖,故名。民国时期至1949年属莆田县肖厝,1952年属莆田县城郊人民公社肖厝生产大队,1961年转属莆田县城南乡肖厝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原陈姓先人的墓地安置于下林山,后因下林山开荒种地发现有一块大板砖,上文记载“澄墩”,当时的“澄”字与现在的“陈”字同音,而“陈”与“顶”方言同音,故…[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天坂公路经此,滨海且地势平坦,故名。1950年为五生乡,1957年属城郊公社坂头大队,1968年属城郊公社革委,今坂头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设为城…[详细]
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村位于木兰溪中游北岸,属于城乡结合部,现辖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40亩,人口3060人,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市直挂钩村28个试点村之一。…[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四周环水,如同岛屿,故名。1949年属渠桥公社庸灶乡。1963年至1986年与铁灶村合并,也称铁屿村或铁屿生产大队。1984年建莆田市时属城厢区城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因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流经此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期叫白玉岭村,后与山上分开后跟铁灶村合并,各取原村名一字命名为铁岭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