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
告春及轩系邑人左挺澄宅第(清末民初桐城文人,熟文谙史,曾参与翻印《桐城续修县志》。位于桐城古城公园路,与桐城文庙相连,建于民国九年(1920),乃桐城古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桐城派陈列馆设置于此。“楼”为主体建筑,高7.4米,前进与后进,平行营建,各为五开间。前进楼每开间长5.7米,宽3.7米,面积为172.5平方米;后进楼每开间长6.7米,宽3.7米,面积191.25平方米。两进楼房之间的两侧,分别以4.8米高的檐墙连接,构成了长12.8米,宽3.35米的长形院落。前后楼均系木楼,内外走廊,称为“走马通楼”。楼层走廊栏杆,为瓶形木柱,饰以花鸟木雕,隔间为竹编泥壁。壁问窗户,上为天窗,下为大方格玻璃窗。“轩”,仅一进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明末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九岁能文,二十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著书立说,倾心书画,娱情山水之间。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七日,由庐陵押赴岭南途中,船至万安惶恐滩,卒于舟中。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
半山阁,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
天主堂女学校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公园居委会余家湾巷10号,面积402㎡。现存前后两进和厢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面向东南。门楼之上,楷书“天主堂女学校”六个大字。前进五开间一层,后进亦五开间一层,东西各有厢房一间,中成院落,前进与外墙之间亦构成一院落。院内栽有枇杷树、桂花树。建筑周围环高封火墙,气势恢宏。整幢建筑布局合理,格调雅洁,具有本地民居的典型特色。民国年间,这里辟为天主堂女子学校。附近曾有天主堂,于桐城市人民医院建设中拆除。天主堂女学校是本地仅存与天主教有关的建筑,为研究当地传统民居和天主教传入本地提供重要物质资料。
左忠毅公祠位于桐城市区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纪念左光斗的专祠,简称“左公祠”。现左公祠占地面积1027.27平方米,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均为木构架建筑,建筑格调较高。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使。他为官力谋国事,匡扶正义,清直敢言,颇有政声。天启四年,因-魏忠贤阉党致祸,下狱致死。崇祯帝即位,为其冤案昭雪,追谥“忠毅”。左忠毅公祠与啖椒堂相连一处;祠堂是家乡人为纪念明朝佥都御史左光斗而兴建的;啖椒堂则是左光斗的故居。左忠毅公祠原为三进,粉墙小瓦,大屋檐,朱门深凹,门石相对。曾因年久失修,前进毁坏,近几年经过文物部门的保护和修葺,已恢复了原貌。该祠前、中、后三进均为木结构建筑,中进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