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新疆 > 巴音郭楞州 > 焉耆回族自治县

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概况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全县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辖四乡四镇三个国营农牧场,46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246个村民小组。另有兵团企业、农牧团场、南疆铁路和塔里木河南石油勘探公司等驻焉单位17个。县域总人口13万人,居住着回、汉、维、蒙等2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43.8%,回族22.8%,其他少数民族33.4%,是新疆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四乡四镇包括:焉耆镇、七个星镇、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查汗采开乡、包尔海乡。境内还有有:王家庄牧场、苏海良种场、二十七团场。

古为西域焉耆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焉耆府。民国二年(1913)始设焉耆县。1954年设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围大部环山,开都河流贯东部,孔雀河流经南部,中部有小片沼泽。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蚕豆、油菜、啤酒花等。畜牧以马、羊、牛为主,“焉耆马”闻名全国。工业有水泥、电力、制糖等。南疆铁路横贯县境,为南北疆交通要冲。还有公路干线和支线通往各地。古迹有唐王城遗址、四十里堡旧城、锡克沁遗址、七格星明屋等。

【行政区划】

焉耆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4个乡:焉耆镇、七个星镇、永宁镇、四十里城子镇、北大渠乡、五号渠乡、查汗采开乡、包尔海乡。境内有:王家庄牧场、苏海良种场、二十七团场。县人民政府驻焉耆镇。

焉耆镇代码:652826100辖10个社区、1个村委会:新华路社区、滨河路社区、解放路社区、和平路社区、新桥路社区、新城路社区、文苑路社区、迎宾路社区、商城路社区、友好路社区、上-渠村。

七个星镇代码:652826101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幸福路社区、七个星村、桑巴巴格次村、夏热菜开村、老城村、哈尔莫墩村、呼尔墩村、乃明莫墩村、呼拉山村、芒热格拉尔村。

永宁镇代码:652826102辖2个社区、8个村委会:永兴路社区、南河路社区、下岔河村、新户村、九号渠村、黑疙瘩村、新居户村、西大渠村、上岔河村、马莲滩村。

四十里城子镇代码:652826103辖1个社区、5个村委会:新城路社区、店子村、新渠村、阿克墩村、麻扎村、巴克来村。

北大渠乡代码:652826200辖6个村委会:北大渠村、六十户村、八家户村、十号渠村、北渠村、太平渠村。

五号渠乡代码:652826201辖1个社区、8个村委会:成郊社区、头号渠村、上五号渠村、中五号渠村、下五号渠村、-渠村、下三号村、阿伦渠村、查干渠村。

包尔海乡代码:652826204辖5个村委会:开来提村、包尔海村、岱尔斯村、夏热勒岱村、查汗布呼村。

查汗采开乡代码:652826203辖4个村委会:哈尔布热村、查汗采开村、阿尔莫墩村、莫哈尔苏木村。

王家庄牧场代码:652826400

苏海良种场代码:652826401

兵团二十七团代码:652826402

【县名考释】

1、焉耆yānqí地名写法刘正琰诸先生编著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把散见于卷帙浩繁典籍之中的"焉支"一语的汉语音译10种写法收录如下:焉支、燕支、烟支、胭脂、胭支、燕脂、烟肢、燃支、焉耆、焉提。焉耆的名称在中国古籍上,汉唐时基本上有三种写法:《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高僧传》、《续高僧传》、《悟空行记》都写作焉耆,《佛国记》和《水经注》及《释氏西域记》写作乌彝,《大唐西域记》叫阿焉尼。后来的各派学者议论纷杂,相持不下。据日本松田寿南先生说,阿耆尼是古代焉耆僧侣所使用的雅称,把焉耆一词梵语化了。梵语阿耆尼即火神之意。中国一些学者提出乌彝、阿耆尼,都是"焉耆"的同音异译。

2、"焉耆"一词的语义上列10种写法所包含的意义,历代解释家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1)指山名一一焉支山(此山坐落甘肃省河西走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今名大黄山)。

"焉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书称"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2)指一种叫作红蓝的植物,北方人揉取其花上最鲜艳部分,作胭脂。(3)指红蓝做成的一种染料。

史册上讲,焉支山下出产一种叫红蓝的植物,匈奴人的妇女,有摘新鲜的红蓝花制作抹脸的焉脂,以至于到后来被汉将霍去病攻占之后,匈奴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反映"焉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从以上记载中可以肯定,被汉语释成"焉支"的这个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表示"颜色"一词是无疑的。

3、"焉耆"一词的语源、"焉耆"一词究竟是哪个民族语言中的词语呢?在《汉语外来词词典》"烟支"词条下注明"源匈奴"。但学者们认为,在霍去病攻打河西地区之前,河西地区是由匈奴占据着,在匈奴以前则是则月氏(张掖以东)和乌孙(张掖以西)占据着,“焉支山”是在匈奴进入该地前,居住在该地的月氏命名的。大月氏在汉文史册上被称为塞人,在古代波斯文献中被称作萨加人。研究匈奴史的学者曾这样记述:匈奴与大月氏(塞种人)争雄之久,至公元前2个世纪,大月氏始为匈奴所逼,转徙西去。而塞人的语言,现在确认是属东伊朗语(又称称东伊兰语)。结论是汉语史籍中“焉支”一语是由东伊兰语一月氏语一波斯语音译过来的,它是匈奴语言中的借词。

【社会发展】

焉耆县现辖三镇、五乡、二国营牧场。驻县单位有河南油田、兵团农二师工商企业、农业团场,以及巴州直属骨干企业等。改革开放以来,焉耆地区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焉耆是南北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是相邻的和静、和硕、博湖等县和兵团农二师八个团场的商贸中心。这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境内314、218国道和南疆铁路交错汇集,横贯南北,与库尔勒机场相距60公里,航空运输也十分便利。邮电通讯实现了数字微波,光缆传输等现代化手段,程控电话和无线移动电话把焉耆和世界紧密相连。

焉耆物华天宝,水土丰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闻名遐迩的焉耆马就盛产于此;被自治区权威部门命名为“焉耆甘草”的优质野生甘草遍布境内,畅销国内外。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县,蕴藏着巨大的水力和水利资源,开都河上游建设的大山口水电站,为焉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焉耆盆地的石油储量可观,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宝浪油田”,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大有可为。现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水晶、云母、铜、红柱石、绿柱石、稀土等几十种,储量丰富,品位上乘;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紫草、党参等100多种。

【历史沿革】

清康熙、乾隆年间,朝廷派兵屯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多次出兵讨伐准噶尔。当时除随军来的有部分陕甘回族兵丁外,还有随军差役及赶车吆驴运输器械、粮袜的陕甘回民,以及随军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贩。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政府在“屯兵戍边”的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方略,自嘉庆至咸丰的60余年中,从陕、甘一带迁至北疆不少民户,这些人中有些以后流落到焉耆。由于开都河水源充足,河两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人们便定居了下来。据现年80岁的回民老人马俊说:他的老家在陕西,迁住焉耆至今已是第八代。他的爷爷在世时,给子孙们讲全家迁来焉耆的情况:先住北疆,后听到人们讲焉耆富庶,平地上流淌着一条大河水,城四周是割不完的柴草,庄稼地边能放牛羊,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便举家来到此地。那时每年都有十户、八户的人迁来。以后清政府从临潭、固原地区迁来制船的木匠和船夫,还在这里修了礼拜寺,回族人口逐渐增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经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奏请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一带来此的回民商贩眷属近百户耕种屯兵田。以后不断有退伍的兵丁留下来,在这里务农、放牧、经商、营工谋求生存发展。世代相传繁衍不绝,逐渐变成当地的土著,自称口外人。

光绪三年(1877),陕西渭南回民起义领袖之一白彦虎(后投靠阿古柏侵略者)与清军对抗15年,终遭失败,在清兵追击下,通过焉耆西撤。清军把浩罕侵略者阿古柏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各城裹胁的回族、蒙古族群众及白彦虎余部安置在焉营。左宗棠请示清廷设立抚揖善后局,资助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抚揖善后工作的费道周,还从关内招募回民数百户,资助耕牛、农具、种子及生活物资,让其定居。仅此两项共安置回民男2200余丁、女1600余口。这是迁入焉营的最大的一批陕西回民,这些人初到焉耆经营农牧业和商业。

光绪二十年(1894),青海回民领袖马琳、韩文秀、马骥、刘同春(又称刘四、刘四伏)、冶诸麻等率数万群众,反对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苛捐杂税在河湟起义,在清军追剿堵击下,转战于循化、河州、狄道、西宁,后出水峡,取道青海柴达木,受尽饥寒之苦,辗转到新疆罗布泊,在和尔昂(地名),刘四等战败被俘,义军失败,清政府收抚数千人。这批人员先被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带,后转移铁干里克。因该地当时沙荒遍地,人烟稀少,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不多几年,部分人逃走。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他们迁到开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马场台(原是官办养马草场),并将此地命名为抚回庄。现在城南郊的西宁回民,就是这部分人的后裔。

民国17年(1928),甘肃固原地区回族新老教派掀起争战,不少人流离失所,有些人流入焉耆定居。民国22年(1933),随马仲英人疆的回族兵,部分留居在焉营。民国28年(1939),甘肃固原发生大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来焉耆寻亲落户。国民党军队人疆后,有不少开小差和被裁减的回民官兵也在焉耆落户。新中国成立后,更有不少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回民寻亲访友,来此落户。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焉耆县有回族人口9112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回族人口达24209人。

【风俗习惯】

一、主要习俗

回族的生活习俗与"清真"融为一体。"清真"的宗教意义是"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习俗,十分讲求身心的清洁干净,质纯品正。

从用水来说,回族对生活用水十分讲究。在城镇自来水系统产生以前和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砖砌加盖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时悬空垂挂,汲水前必须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为上,平时洗涤均用汤瓶、吊罐或勺浇冲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鸡、鸭、骆驼、鱼、兔等动物肉,忌食猪肉,不食猛禽猛兽及爬虫类动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义宰杀的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

二、饮食

回族群众主食为面食,其种类繁多,如馍类就有花卷、塔锅盔、糖酥馍、油酥馍、烘馍、蒸饼、各种花样的蒸馍、油香(油炸饼)、各种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条类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条子、片片揪面、韭叶切面、拨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带汤吃的有烩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面、面条、面旗子、臊子面、拌汤;此外还有搅团、凉粉、粉汤、凉皮子、面精、饺子、粉汤饺、包子、油塔子、肉龙、油炸糕、火烧、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腊牛羊肉、酱牛羊肉、煮牛羊肉、羊杂碎、凉拌牛舌、全牛汤等。逢年过节或嫁娶喜庆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传统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兴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旧社会,回族家中的饭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里不过问做饭问题,只等妻子端饭上桌,吃饱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个别人干点辅助工作。70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不少丈夫能主动下厨与妻子共同做饭,有些双职工家庭,谁早回家谁做饭。1990年调查86人,其中妻子做饭的占21.24%,父母做的占1.74%,丈夫做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谁有时间谁做饭,其中30岁以下占60%多。

三、饮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获砖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还添加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圆等辅料。一般老人在晨礼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盖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给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尊贵的客人要放八宝茶或三香茶。沏茶讲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喝茶时,边刮边喝边添水。除喝清茶外,还饮用一种不用茶叶的茶,叫"油条",即将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黄,加葱花、盐末等,三者拌均,饮用时用沸水冲泡或煮沸用,这是回族人外出时食饮兼用的一种方便饮食。

四、服饰

回族讲求"服饰净,居处净"。服饰偏爱白色,婴儿用白布包,长大戴白帽,归真(死亡)后用白布裹尸。因白色不藏污垢,发现不洁之处便于及时清洗。

焉耆回族妇女都精于针线活,特别擅长绣花,绣工精细,枕头、马甲、鞋、婴儿的裤子、帽子甚至男人的袜跟上都绣上花、昆虫。姑娘出嫁后,能取得"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师"称号,才能算是个好媳妇。中年妇女多穿短装,上衣上窄下宽且长,一般都是过膝盖或达到膝盖;头戴发网,有的则蒙上棕色或白色的头巾。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不少少妇、少女穿的肚兜、夹袄、棉袄、坎肩的胸部和裤脚上都绣有各式各样的花边,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年老妇女喜欢青、黑两种颜色的布料,服饰纯朴、素净。

20世纪60年代前,焉营的回族男子服装多肥大,外衣为黑色,内衣为白色小褂,对襟直领,锁扣、外穿坎肩;裤子多用黑色,长及脚面,扎裤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已发生很大变化,除一些老年人还循旧俗外,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装、军便服。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西服、连衣裙和牛仔裤等。1990年,从各年龄段的115人抽样调查中,喜欢穿流行服的49人,占42.6%;喜欢穿西装的32人,占27.83%;两者相加81人,占70.43%。根据伊斯兰教规要求,妇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绝对不能外露的,不论男女衣裤都要宽大些。但现在穿短袖、无领连衣裙、短腰窄裤管的牛仔裤的人日渐增多。经抽样调查,认为牛仔裤难看的32人,占27.82%;认为连衣裙难看的4人,占43%;认为违犯教规的12人,占10.43%;认为伤风败俗的2人,占1.74%;有72.17%的认为牛仔裤好看,可以穿。新式的时装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爱。

20世纪60年代后,焉耆回族妇女中只有老太太戴头巾,只遮发不遮面,中年以下妇女很少戴头巾的。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婚前多梳辫子,婚后改为发髻。新中国成立后,中青年妇女中逐渐盛行短发。80年代,盛行烫发和披肩发。1990年,对77名具有各种职业、不同年龄的妇女进行调查,有38.96%的人喜欢烫发、披肩发,有37.66%的赞成传统发式,认为女式短发好的人占13.3%。

焉耆妇女向有喜戴饰物的习惯。过去女孩最迟在五六岁就要扎耳朵眼,开始戴银丝耳环,买不起耳环的贫穷人家用粗细适中的茶叶棒涂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长严,有的女孩十几岁仍用此法。除耳环外,金戒指、金手锅、玉锅、项链、发卡也都是回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经调查77位妇女,平日经常佩戴首饰的占51.95%,只有节日和会客才戴的占23.38%,从来不佩戴的占18.18%,学生禁戴的占6.48%。在各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中平日经常佩戴首饰的,16-20岁的占20%,21-30岁的占30%,31-40岁的占32.5%,41-50岁的占17.5%。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古典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点,形成一种本民族的建筑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楼前为木结构"勾连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构件都有精细的雕刻,两侧厢房也是雕梁画栋,每一根椽头都刻有花纹,过道对厅都是用木结构花格扇门组装而成。这种住宅要求门窗大、房屋开间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画栋雕刻以花卉图案。

70年代后,建房为土木结构平房,房上草泥抹顶,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两暗三大间。生活富裕户,住房分卧房、客房、厨房、库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虽然一切都较简陋,但仍保留了较大窗口、大开间的特点。

过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后,城镇大部分人家换上了新式床,只有个别有老人的家,还有土炕;农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并存。1988年,对110人抽样调查,欢迎新式床的占77.39%,喜欢木板通铺的占15.65%,喜欢传统土炕的占6.96%;喜欢炕的均是40岁以上的人。

家户室内都注重摆设,陈设整齐,窗明几净,庭院每日洒水清扫,室内常燃巴兰香等。栽植葡萄、养花是焉耆回民的传统习惯,家家葡萄架成荫、院子里花草繁茂。

离城较远的农村,人们上街多骑毛驴,或坐毛驴车。80年代,由于生活改善,年青入外出骑自行车、摩托车。要是全家上街,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轮拖拉机,部分人以毛驴大篷胶轮车代步。每逢星期日,镇内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如潮涌。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鎯у⒔閹虫捇鈥旈崘顏佸亾閿濆簼绨奸柟鐧哥秮閺岋綁顢橀悙鎼闂侀潧妫欑敮鎺楋綖濠靛鏅查柛娑卞墮椤ユ艾鈹戞幊閸婃鎱ㄩ悜钘夌;闁绘劗鍎ら崑瀣煟濡崵婀介柍褜鍏涚欢姘嚕閹绢喖顫呴柍鈺佸暞閻濇牠姊绘笟鈧埀顒傚仜閼活垱鏅堕幘顔界厵妞ゆ柨鍚嬮崑銉︺亜閵忥紕鎳勯柟渚垮姂楠炲洭顢旈崱娆愭櫒闂傚倸鍊峰ù鍥綖婢跺⿴鐔嗘俊顖滅帛濞呯娀骞栧ǎ顒€濡介柛瀣ф櫊瀵爼宕煎顓熺彇缂佺偓鍎抽妶鎼佸蓟閿濆拋娼ㄩ柍褜鍓欏玻鑳樄闁糕斂鍨藉畷濂稿Ψ閿旀儳骞楅梻浣烘嚀閻忔繈宕锝囶洸闁规鍠掗崑鎾舵喆閸曨剛顦ラ梺缁樼墪閸氬绌辨繝鍌ゆ桨鐎光偓婵犲唭銉モ攽閻樻剚鍟忛柛鐘崇墪鐓ゆい鎾跺剱濞兼牠鏌ц箛鎾磋础闁活厽鐟︾换娑㈠幢濡搫濮㈤梺鍛婃尰濠㈡﹢鈥旈崘顔嘉ч煫鍥ㄦ惄濞差參姊烘潪鐗堢グ妞ゆ泦鍥舵晪闁挎繂娲︾€氭碍绻涢弶鎴剱妞ゎ偄绉瑰娲濞戞氨鐣鹃梺鍝勬噺缁挸顕i幓鎺嗘斀閻庯綆鍋€閹锋椽姊洪崷顓€鐟懊规搴d笉闁瑰墽绻濈换鍡樸亜閹板墎鎮兼繛鍙夋尦閹稿﹤鈹戠€n偆鍘繝銏n嚃閸ㄤ即骞婇幇鐗堟櫖婵犻潧娲ㄧ粻楣冨级閸繂鈷旈柛鎺嶅嵆閺岀喓鍠婇崡鐐板枈闂佽閰i弨杈ㄧ┍婵犲洦鍊锋い蹇撳閸嬫捇濡舵径濠勶紱闂佸憡娲﹂崹渚€宕堕浣哄姸閻庡箍鍎遍幊鎰邦敊婢舵劖鈷戦梻鍫熺〒缁犲啿鈹戦鍛籍鐎殿喓鍔嶇粋鎺斺偓锝庡亞閸橀亶姊洪棃娑辨Ф闁搞劌鎼埢宥夊炊椤掍胶鍘介梺鎸庢磵閸嬫捇鏌eΔ浣瑰碍妞ゎ偄绻橀幖褰掑捶椤撶姷鍘梻浣告贡鏋悗娑掓櫊楠炲繑娼忛埡鍐紳婵炶揪绲芥竟濠囧磿閹扮増鐓曢柕濞у嫭姣堥梺绯曟杺閸ㄥ綊顢橀崗鐓庣窞閻庯綆鍋呴悵鍐测攽閻橆喖鐏辨繛澶嬬洴椤㈡牠宕掗悙鑼唵闂佹儳绻愬﹢杈╁閽樺褰掓晲閸涱収妫岄梺绋垮閸旀牠濡甸崟顖氱闁绘劕鐏氶崳浼存倵鐟欏嫭绀冩繛鍙夌墵閵堫亝瀵奸弶鎴﹀敹闂佺粯鏌ㄩ幖顐︾嵁瀹ュ鈷掑ù锝呮啞閸熺偤鏌涢…鎴濈仸鐎规洘鍔欏浠嬵敃閻旇渹澹曞┑顔结缚閸嬫挾鈧熬鎷�
返回电脑版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濠€閬嶅焵椤掑倹鍤€閻庢凹鍙冨畷宕囧鐎c劋姹楅梺鍦劋閸ㄥ綊宕愰悙鐑樷拺闂傚牊涓瑰☉銏犲窛妞ゆ挶鍨诲畷鏇㈡⒒閸屾艾鈧绮堟担鍦彾濠电姴娲ょ壕濠氭煕閳╁啰鈽夌紒鎰殜閺屾盯鍩勯崘锛勭窗濡炪倐鏅濋崗姗€寮诲☉銏╂晝闁绘ǹ灏欐导鍕磼閻愵剙鍔ら柕鍫熸倐楠炲啫螖閸涱喗娅滈柟鑲╄ˉ閳ь剝灏崺鍛存⒒娴e懙鍦姳濞差亜纾块柤纰卞墯瀹曞弶绻涢幋娆忕仼缂佲偓閸岀偞鐓犳繛鏉戭儐濞呭懘鏌嶉鍕Ш婵﹨娅i埀顒€婀辨刊顓炨缚閹扮増鐓曢柕濞垮劜閸嬨儲顨ラ悙鎻掓殻闁糕斁鍓濋幏鍛存倻濡椿鍟庨梻鍌欑劍閹爼宕曢幘顔兼槬闁哄诞鈧弸鏃傛喐閻楀牆绗氶柍閿嬪笒闇夐柨婵嗙墛椤忕娀鎮介娑氭创闁诡喕绮欓、娑㈠Χ閸モ晪绱电紓鍌欑贰閸犳牠鈥﹀畡閭﹀殨濞寸姴顑愰弫鍥煟閹邦垰鐓愰柟韫嵆濮婄粯鎷呴搹鐟扮濠碘槅鍋傜粈渚€鍩㈠澶嬫櫜闁搞儜灞绢棥濠电娀娼ч崐鎼佸箟閿熺姵鍋傞煫鍥ㄧ〒閸欐捇鏌涢妷锝呭缂佲偓閳ь剟鏌″蹇曠瘈婵﹨娅i幏鐘绘嚑椤掑偆鍞堕梻浣虹帛椤ㄥ懎螞濠靛鏄ラ柣鎰惈缁狅綁鏌ㄩ弴妤€浜鹃梺缁樻惈缁绘繈寮诲☉銏犵労闁告劧缂氬▽顏嗙磽娴i潧濡奸柕鍫⑶归~蹇撁洪鍕唶闁瑰吋鐣崹濠氭晬濮椻偓濮婃椽骞栭悙鎻掝潊濠碘槅鍋勭€氫即銆佸鑸垫櫜闁糕剝鐟ч惁鍫濃攽椤旀枻渚涢柛妯挎閳诲秴饪伴崟顓犵槇闂侀潧楠忕徊鍓ф兜閻愵兙浜滈柟瀛樼箖閸h櫣绱掗崒姘毙㈡顏冨嵆瀹曘劑顢涘⿰鎰棷婵犵數鍋犻幓顏嗗緤閼恒儳鐝跺┑鐘叉搐绾惧潡鏌熼柇锕€骞戝ù婊勭矒閺岀喓鈧數枪娴犙囨煙閸愭彃鏆i柟钘夌埣閹瑩鎮滃Ο鐓庡箞闂備焦鏋奸弲娑㈠疮娴兼潙绠犻柛娑卞灣濡垶鏌熺憴鍕濞存粌婀辩槐鎺撴綇閵婏箑闉嶉梺鐟板槻閹虫ê螞閸愩劉妲堟慨姗嗗亝閸嬪懎鈹戞幊閸婃鎱ㄩ悜钘夌;闁绘劕鎼粈澶嬬箾閸℃ɑ灏柦鍐枑缁绘盯骞嬮悙鑼姲闂佺ǹ顑嗛幑鍥极閹版澘閱囨繝闈涚墕鐢潡姊虹拠鎻掝劉闁绘棏鍓熼獮蹇涙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閹冣挃闁硅櫕鎹囬垾鏃堝礃椤忎礁浜鹃柨婵嗙凹缁ㄧ粯銇勯幒瀣仾闁靛洤瀚伴獮鍥敂閸℃瑧鍘梻浣告惈鐞氼偊宕濋幋锕€绠栭柕蹇嬪€曟导鐘绘煕閺囩喎鐏熼柛銊ㄦ椤繑绻濆顒傦紲闂侀潧鐗嗛幊鎰椤撱垺鈷戦梻鍫熺⊕閹兼劙鎮楀顓熺凡妞ゆ洩缍侀、妤呭礋椤愩値鍞堕梺鐟板悑閹矂宕板Δ鍐閻忕偛澧界弧鈧梺姹囧灲濞佳勭閿曞倹鐓曢柕濞垮妽绾偓銇勯锝囩疄濠碘剝鎮傞崺锟犲磼濮橆剙顥楀┑鐘垫暩閸嬫稑螞濞嗘挸绀夐柟瀵稿仧椤╁弶绻濇繝鍌滃闁绘挸绻橀悡顐﹀炊閵夈儱濮㈢紓浣割儓瀹曠敻鎯€椤忓牜鏁囬柕蹇嬪灮閺嗩偊姊洪崫鍕缂佸鐖奸獮澶愬箻椤旇偐顦板銈嗗姂閸婃挾妲愬┑瀣拻濞达絿鐡旈崵鍐煕閻樺啿娴€殿喗鐓¢幃鈺佇ч崶锝呬壕濞达絿纭堕弸搴ㄦ煙閻愵剚缍戞繛鍫熷姍濮婅櫣鈧湱濮伴埀顑藉亾闂佺ǹ顑嗛幐鍓ф閹烘挻缍囬柕濠傤槹閸ㄥ墎绮氭潏銊х瘈闁搞儯鍔岄埀顒勬敱閵囧嫯绠涢幘鎰佷槐闂佺ǹ顑嗛幑鍥ь嚕閸婄噥妾ㄥ┑鐐插悑閻楁粓骞夐幖浣瑰亱闁割偅绻勯悷銊х磽娴f彃浜炬繝銏f硾椤戝洨绮绘ィ鍐╃厱闁斥晛鍙愰幋鐘辩剨闁汇垻顣介崑鎾舵喆閸曨剙鐭紓浣藉煐瀹€鎼佸箖閿熺媭鏁冮柨鏇楀亾闁绘劕锕弻鏇熺箾瑜夐崑鎾斥攽椤斿吋鍠樻慨濠冩そ瀹曨偊宕熼鈧▍銈夋⒑鐠団€虫灈闁稿﹤鐏濋锝嗙節濮橆儵鈺呮煃閸濆嫬鈧憡绂嶉悙鐑樷拺缂佸瀵у﹢鎵磼鐎n偄鐏存い銏℃閺佹捇鏁撻敓锟�13001937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鎯у⒔閹虫捇鈥旈崘顏佸亾閿濆簼绨奸柟鐧哥秮閺岋綁顢橀悙鎼闂侀潧妫欑敮鎺楋綖濠靛鏅查柛娑卞墮椤ユ艾鈹戞幊閸婃鎱ㄩ悜钘夌;婵炴垟鎳為崶顒佸仺缂佸瀵ч悗顒勬⒑閻熸澘鈷旂紒顕呭灦瀹曟垿骞囬悧鍫㈠幈闂佸綊鍋婇崹鎵閿曞倹鐓熼柕蹇曞閻撳吋鎱ㄦ繝鍌ょ吋鐎规洘甯掗埢搴ㄥ箣閿濆洨宕堕梻鍌欑閹诧繝骞愭繝姘仭鐟滃繘宕氶幒妤€绫嶉柛灞绢殔娴滈箖姊婚崼鐔衡姇闁硅尙枪閳藉骞樺畷鍥嗭綁鏌曢崶褍顏€殿喕绮欓、鏇綖椤撶喎濯伴梻鍌欒兌缁垶骞愰崼鏇炵?闁汇垻枪閽冪喖鏌ㄥ┑鍡╂Ц闁告濞婇弻锝夊箛椤撶姰鍋為梺绋款儐閹瑰洤鐣烽悜绛嬫晣婵炴垶眉婢规洖鈹戦缁撶細闁稿鎸鹃埀顒佺啲閹凤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