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属冀州,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
西周夏复上党国。
春秋时期,周桓王二十年(前699)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
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地属平阳。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归晋侯赵襄子领地。
周安王姬娇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上党郡,郡治襄垣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韩,割断上党与韩都联系,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地又属赵。
赵王迁十四年(前222),赵被秦灭,地归秦辖。
秦置襄垣县属上党郡。
二世胡亥二年(前208)为战国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据。
西汉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襄垣为上党亭。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
东汉建武四年(28),属匈奴族郝散领地。
西晋永嘉二年(308),刘琨迁都尉张倚领上党据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带)筑安民城。
东晋咸和三年(328)为后赵石勒辖地。
升平二年(358),上党郡治安民地,地属前燕。
太和五年(370)符坚灭燕,地属后秦。
太元十一年(386),地归后燕。
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党置襄垣郡。
北魏泰常五年(420),废郡复县,属乡郡。
北魏建义元年(528),复治襄垣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县为潞州。
开皇三年(583)罢州。
十六年(596)属上党郡。
唐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
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以县属潞州。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地属梁。
龙德三年(923)属五代唐。
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属五代晋。
五代汉天福十二年(947)属五代汉。
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属五代周。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属隆德军,后属隆德府。
靖康初,属金河东路潞州属县。
元至元八年(1271),废屯留县并入襄垣,为潞州辖县。
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县、襄垣县分置。
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属潞州府。
清袭明制。
1912年,直属山西省。
1914年属冀宁道。
1917年废道归省。
1937年,属山西省阎锡山政府所辖第三专区。
1939年襄垣属太行区。
1940年4月,襄垣一分为二,白晋路东的7个区为襄垣县,以西的5个区为襄西县。
分置仅一个月,襄西又并回襄垣。
1941年5月,全县划为6个区,襄南划归太岳区,与屯留的部分地区合并,成立了襄漳抗日政府,县府设常隆。
1943年,襄垣仍属第三专区。
1945年9月,属太行第三分区领导,抗战期间划归襄漳、潞城两县的地区有划回襄垣。
1949年,属长治专区。
1954年,属长治专区。
1958年9月,襄垣县与沁县合并为襄沁县,后沁源县又并襄沁县(县址驻沁县),改名沁县。
原襄垣县称沁东。
1959年9月,恢复襄垣县,属晋东南专区。
1971年,龙王堂公社划归武乡县,一年后又划回襄垣。
1985年属长治市。
2001年撤乡并镇,辖8镇3乡。
2021年辖区划调整,撤销上马乡,整建制并入虒亭镇;善福乡、北底乡合并设立善福镇;原北底乡北底、东垴头、阁老凹3村划归古韩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