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寺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小寺村东北约200米,为临河平原,地势平坦。2011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部边缘是一条小壕沟,东部是一条南北向河流,河水冲刷形成断崖,北临新沭河。保护范围南北长320米,东西宽138米,面积约435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外延50米。遗址地表陶片很丰富,文化堆积厚约0.50-1.20米,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三足钵(残)、泥质灰陶罐口沿,汉代泥质灰陶盆口沿,宋代瓷壶底等。该遗址对研究鲁东南地区商、周、汉、宋时期聚落分布、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具有一定价值。小寺遗址是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官庄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陈官庄村村南约100米,为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与墓群紧密相连,遗址在东,中间有一条南北向冲沟,沟西边为一条乡村公路,墓群在路西。保护范围北起陈官庄村南,南抵白毛村后约1000米,东起南北向壕沟,西至一条南北向水泥路,南北长705米,东西宽634米,分布面积为41667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外延50米。地表西为现代墓地,东为耕地,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6米,采集有东周时期泥质褐陶、灰陶罐口沿,汉代夹砂灰陶瓮口沿,泥质灰陶筒瓦、瓦当残片等;墓群部分,墓葬南北排列,封土均已平毁,直径约12米,墓室形制、结构为石椁、木棺墓。2006年12
大官庄民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大官庄村村内。2006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由南北两座不相邻的院子组成,面积共计591.9平方米。其中北院由正房六间、耳房二间、厢房三间组成,面积有521.5平方米,院子西北角原来有座炮楼,现已坍塌;南院由三间正房组成,面积约70.4平方米。北院西耳房后墙曾倒塌,后按原貌修复,北院曾为村委办公室,现已闲置不用,南院有一户人家居住。保护范围为古建筑本体,建设控制地带外延20米。该建筑对研究清代鲁东南民居建筑风格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官庄民居是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沭石门镇西南部沭河古道边的岱涧地区至蛟龙湖一带分布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红石砾岩地质景观带,有的如丘岭起伏,有的壁立悬崖,造型别致,巍巍壮观,客观形象地反映了白垩纪地质恐龙时代的景观风貌和原始状态,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尤以小岱涧“母祷望”为代表的砾岩红石景观群形成的“女娲补天、王母仙会、二郎赶山”等神话传说可谓神乎其神,自古就有“静心桃源画图里,置身岱涧自成仙”之说。她造形奇特,高低起伏、一步幻景,自然景观粗犷中含阿娜,细微处见雄风,或峰或崖,欲立欲悬,忽涧忽洞,若现若隐,如诗如画,令人感叹上天的鬼斧神工,在荡气回肠之余受到了远古地质知识的陶冶,红石园已经地质权威专家认定为国内唯一一处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特色地质公园。随着旅游业
大岱遗址位于临沭县石门镇大岱村东,年代为东周、汉,类别为古遗址,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后街遗址位于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后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周、汉,类别为古遗址,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房巡会墓群位于临沭县石门镇房巡会村北,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荞麦涧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荞麦涧村东约100米,丘陵地带,地势高低起伏。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沟壑纵横,形成多个高台地。遗址保护,西、北两侧至深沟,东、南两侧至斜坡,遗址东西长409米,南北宽380米,面积约1524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外延50米。遗址地表遗物丰富,采集有大汶口文化的蛋壳陶片、夹砂红陶鼎足、鬶足、夹砂白陶鬶足、鬶把、夹砂灰褐陶鼎口、划纹匜口、罐口、泥质灰陶盆口、罐口、豆把,以及石斧、铲、箭镞,岳石文化夹砂灰陶罐口、泥质灰陶盖钮等。遗址上为耕地,现种植小麦等作物。该遗址对研究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的聚落分布、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荞麦涧遗址是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