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已由众多原始氏族部落发展形成匈奴、东胡、丁零、月氏等游牧部落联盟。
赵、燕长城以北,包括苏尼特地区居住着澹褴人,战国,谵褴人被李牧击败,归附赵国。
秦汉,实行郡县制。
苏尼特为上谷、代郡之北境。
后汉,乃乌桓、鲜卑人的繁衍生息地。
三国,除鲜卑人继续居住,增加柔然人。
晋代,苏尼特为拓拔人成长的摇篮。
隋唐,苏尼特一带为东突厥牧猎之地。
辽代,苏尼特为抚州上京道临潢府所辖。
金代,苏尼特属西京路管辖。
元代,苏尼特属于十二行中书省兴和路,为大蒙古汗国皇室直属部落。
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苏尼特成为瓦刺(西部蒙古)、鞑靼(东部蒙古)等部相争之地。
成化十六年(1480),巴图孟克(达延汗)复振,取得东部蒙古政权。
正德元年(1506),达延汗在所控制的区域划分左、右六个万户,分封诸子,自己设帐于察哈尔万户,统领蒙古各部,苏尼特属察哈尔万户的达延汗部。
天启七年(1627),苏尼特部落脱离察哈尔的林丹汗,迁徒到外蒙古,曾依附漠北的喀尔喀部。
崇祯十二年(1639),清朝军队征服蒙古,苏尼特部也归附与他。
崇祯15年(1642),设苏尼特右翼旗。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设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
锡林郭勒盟(包括苏尼特右旗)隶属察哈尔特别区。
1928年,苏尼特右旗归察哈尔省府。
1936年,苏尼特右旗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1937年,“蒙古军政府”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1939年,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1957年,二连浩特镇晋升县级市,由苏尼特右旗划出,直属锡林郭勒盟。
1969年,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
1980年,重新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