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今磴口县地区属九原郡临河县辖区,亦是新秦地(自高阙向西南筑长城至鸡鹿塞南)。
西汉初期,为匈奴统辖地。
元朔二年(前127年),朔方郡(治所朔方,在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东北,亦有记载在今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其所领10县中治所在今磴口县境的就有:窳浑县(治在今沙金套海苏木包日浩特嘎查)、临戎县(前124年建,治在今补隆淖乡沙河古城)、三封县(前126年建,治在今哈腾套海苏木7千米处陶升古城)等。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议和后,汉遣宫兵护行,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在今沙金套海苏木哈隆格乃口西沿上的石城)。
有记载,在百年时间内,这里曾是朔方的繁荣而重要的地区。
东汉时期,朔方郡治所临戎(今磴口县补隆淖乡境内),仍有临戎、三封县及鸡鹿塞在今县境内,隶属并州刺史部。
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为河西鲜卑、西部鲜卑政权所辖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磴口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置朔方郡以及夏统辖地。
南北朝时期,今县境基本上属北魏沃野镇和夏州辖境。
北周时期,属永丰镇(治所今临河县北境)辖区。
隋朝初期,为丰州辖地。
大业元年(605年),属五原郡永丰县辖地。
唐朝初期,仍属丰州,隶关内道。
总章二年(669年),今县境巴彦高勒镇及沿黄河部分地属丰州永丰县,西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属呼延都督府管辖区。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属丰州永丰县及天德军管辖。
元和十五年(820年),属丰州和丰州都防御使管辖。
五代时期,今县境基本属契丹辽政权统辖地。
辽、金、夏时期,今县境均为西夏所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兀剌海城,今乌拉特中旗境)管辖。
元朝时期,今磴口县东南部(巴彦高勒镇周围)属宁夏府路;西部和西北大部属兀剌海路管辖,均隶甘肃行省。
明朝初期,属宁夏卫。
万历十年(1582年),今县境属“袄尔都司”。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今县境属阿拉善和硕特蒙古牧地(俗称王爷地)。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编入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地。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北伐,为便于军需供给,以原设“磴口兵站”为基础,始设磴口县治,隶属甘肃省宁夏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置磴口县,划归宁夏省管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经蒙藏委员会决定,磴口县的土地管理权属阿拉善旗,行政管理归宁夏省。
1949年秋,磴口县获得解放。
随后成立磴口县人民政府,驻三盛公,隶属宁夏省。
1954年,撤销宁夏省后,改隶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
1956年4月3日,磴口县随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
1958年4月2日,巴彦淖尔盟公署移驻三盛公,磴口县为盟辖县。
1960年7月,撤销磴口县建制,设立巴彦高勒市。
1964年7月,撤销巴彦高勒市,恢复磴口县建制,巴彦高勒改为县辖镇,县人民委员会驻巴彦高勒镇,隶巴彦淖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