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黄河流经包头的地段是原始人类较早活动的地方,[29]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阴山塬上,以阿善文化为代表的先民以锄耕、家畜饲养、渔猎、采集为生业。
[22]夏、商、周时期,活动于今包头地区的部落和部族很复杂。
先后出现过鬼方、楼烦和林胡等部落和部族。
[30]战国时期,包头地区行政建置,[22]战国中晚期,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进入包头地区。
[30]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向西扩张领土,从国都邯郸经燕、代继续西向,直到云中(今托克托县北古城)、九原(即今郊区麻池乡麻池古城)。
赵代王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进军攻破代王嘉,灭赵。
秦以赵地为郡县。
秦设九原郡,群治九原县。
故址即今包头市郊麻池乡麻池古城。
[30]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包头地区遂归于秦统治之下。
秦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治今九原区麻池古城。
[22]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为确保北方边郡九原的安全,秦始皇下令蒙恬主持修筑北边长城。
由蒙恬修筑的北边长城,从今呼和浩特市东郊大青山下的坡根底与东西走向的赵长城衔接,进入今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的大南沟,横亘整个固阳县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从九原到云阳的直道。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河(今乌加河)以南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又为匈奴单于所占,整个九原郡复为匈奴人的驻牧地。
[30]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九原郡为五原郡,辖16县,郡治仍为今麻池古城。
汉朝从内地移民实边,实行屯垦,西汉后期五原郡人口达23.1万。
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时,一行人经包头出塞北抵呼韩邪单于庭。
东汉,南匈奴附汉,初被安置于五原西部塞。
[22]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三月,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代行度辽将军事,将黎阳五牙营士卒,屯于五原郡曼柏县(县治曼柏,今达拉特旗东南马场壕一带)。
[32]东晋时期,自曹魏、西晋弃五原(今包头地区)以后,原五原郡所辖地区大部为鲜卑拓跋部所据。
昭成帝什翼犍建国六年(公元338年),建立鲜卑拓跋部最早的政权,国号代,称代王,设置官员,分掌政务。
[33]北魏时期,拓跋鲜卑建北魏,统一了北方,包头地区亦处于北魏治下。
北魏在阴山之北设置六镇,并筑长城,防御柔然。
其中怀朔、武川两镇在包头境内。
[22]道武帝登国九年(公元394年),道武帝巡阴山以北时,令东平公拓跋仪于河北(今乌加河以北)的五原到稒阳塞(今地当在固阳县境内)外,实施屯田。
把农业生产推向阴山以北地区。
[33]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北周取代西魏。
昆都仑河谷为北齐与北周两国北部国界。
今包头市境为两国分界地。
[34]隋唐至宋元时期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
隋保护突厥突利可汗定居今巴盟河套一带,并帮助其统一东突厥,为隋守卫北部边境。
因此,隋代在今包头市境,没有设置过郡、州、县,只是在东设榆林郡(云州、胜州),在西设五原郡,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制丰州。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复为五原郡。
[34]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出击突厥。
铁山一战(今市境白云鄂博处)大胜,突厥降唐数十万人,分突厥突利可汗原辖地为4个州,置4个州都督府,分颉利可汗原辖地为6个州,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
今包头市境为唐朝关内道丰州地,丰州都督府下不设县,只领蕃户。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丰州废,领地并入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附近),后又复置丰州。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3座屯兵城堡,即著名的东、中、西受降城。
[34]辽代,在包头设置云内州,隶属于西京路。
[22]辽金时期,包头地区应是隶属西夏或汪古部,中受降城虽然仍有人住,但是已没有建置。
[3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全国设十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4级,每级设达鲁花赤(镇守官),由蒙古族充任。
今包头地域在云内州、丰州、净州路、德宁路境内。
金时,云内州领云川、柔服二县。
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省司县入州。
云内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今包头市固阳县、土默特右旗部分地区属云内州。
[34]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后,其势力达到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明朝所设州、卫、所废弃。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0年),“隆庆和议”之后,阿拉坦汗归附明朝,被封为顺义王,实行通贡互市,建立“大明金国”,大板升城(今土右旗美岱召)成为其政治中心。
[22]为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阿勒坦汗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在土默特始建汗王敖白登(汗廷),将其驻地建成一个政治和宗教中心,即位于土默特右旗大青山前的美岱召的前身,始称大板升城,赐名福化城。
美岱召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建筑群,是阿勒坦汗和夫人三娘子居住和议政、敬佛的地方。
[35]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后金皇太极去汗号称帝,国号为清。
将蒙古族聚居地分为“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
今包头地域部分属土默特右翼(旗)五、六甲,直隶清王朝理藩院。
[36]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平定噶尔丹后,内地移民大量涌入。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包头村形成;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包头区域置萨拉齐及善岱二协理通判;清乾隆六年(1741年),设归绥道,萨拉齐厅隶属归绥道;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包头村改置包头镇,设置巡检;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黄河官渡移至包头南海子;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包头城建成。
[22]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萨拉齐厅改县,包头镇隶属萨拉齐县。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包头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罢工斗争。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平绥铁路包头段通车,包头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繁盛,发展成为中国西北有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三月,中国共产党包头工委成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绥远设省,包头亦改设县归绥远省管辖。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党中央派遣由李井泉、姚喆率领的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挺进绥远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成立了以王经雨、王弼臣等为首的萨县(即今土右旗)抗日游击队。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成立包头市政府,同时成立包头县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九月十九日,“绥远和平起义”,包头和平解放。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包头市隶属绥远省。
1953年1月,包头市内东北部回民聚居区成立包头市回民自治区。
10月,撤销包头县,将市属第三区大部并入,成立包头市郊区。
1954年,包头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
1956年,昆都仑区、青山区成立,原市辖第一、二区、回民自治区合并成立东河区。
同年,石拐矿区由乌兰察布盟划入包头市。
1958年5月,固阳县、白云鄂博镇由乌兰察布盟划入包头市。
1963年11月,固阳县又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1年,土默特右旗由乌兰察布盟划入包头市;固阳县由乌兰察布盟划入包头市。
[36]1996年5月18日,将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管辖。
截至2024年4月,包头市下辖9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市人民政府驻地为九原区开元大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