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西藏各地市县区地名由来[2]

西藏各地市县区地名由来[2]

  1960年设县,县沿谿名,据《中国地名辞源》:谿名来自萨迦寺名,十一世纪昆·贡觉杰布在冲堆地方的仲曲河北岸山坡上建寺,因寺庙建在灰白土旁故名,藏语意为灰白土之意。 [详细]
  1960年设县,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据《中国地名辞源》:县沿拉孜宗名,宗名是一个神化了的、带宗教色彩的地名,曾译纳孜、拉兹、拉则、章拉则。 [详细]
  1960年昂仁宗与桑桑、梅康沙二谿合并设县,藏语意为长沟,因地处一长长的谷地中央得名;据《西域同文志》:将阿木凌宗为西番语:将是山阴也;阿木凌旧地名。城居山北,因地以名其城也;另据《黄琉璃史》:当地常听到鹅鸣,即鹅长鸣之意。 [详细]
  1960年设县,藏语意为一见则喜、见后满意、见到此地喜笑颜开,据《中国地名辞源》:相传莲花生大师见到这块地方以后,满意地笑了,故名;另说谢为古代封地,通意为看见,门意为羡慕恭喜,谢通门意为见到令人羡慕恭喜的解地另;曾译胁营、下唐门、雪通门。 [详细]
  1960年设县,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相传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在此诵经,各取其名一字得名巴朗,后演变为白朗;另据《西域同文志》卷:巴纳木宗系西番语,巴为乳牛也;纳木为有也,牛多孳乳于此,故名;曾译平南、配拿木、巴囊、巴朗、白拉、拜那母、拜纳木、白浪木、巴朗木、巴纳木、白兰。 [详细]
  元至正十六年(1356)设仁布宗,1960年8月设县,藏语意为聚宝地、多宝,县沿宗名,因在聚宝地的山顶上建宗得名;《西域同文志》卷18:林绷宗(仁布宗)为西番语,林为宝也;绷为积累之谓,犹云多宝城也;曾译领思奔寨、仁本、仁绷、仁朋、仁蚌、仁穆、仑彭、仑朋、能本、林绷、林奔。 [详细]
  1962年由江孜县南部析置,藏语意为红房子、红墙房屋,据《中国地名辞源》:据传这里原有一座红墙楼房,故名另说唐吐蕃赞普时的大臣卓仁东赞建造了康玛寺,此后以寺为中心形成民居群落,地因寺为名,曾译康马尔、拉康马卢。 [详细]
  1960年1月设县,藏语意为从水底长出,相传很早以前境内定结湖中一座小山包下长出一块石头,故名,另据《西域同文志》:定结宗西番语:水中有山,山上建城,故名;曾译丁结、丁洁、丁吉、丁吉牙、丁鸡。 [详细]
  1951年以前称珠珠宗,之后称仲巴洛强谿,1960年设县,藏语意为野牛之地,因境内野牦牛较多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当地特产牦牛得名;曾译棒巴、唐巴,又写仲巴洛强。 [详细]
  1960年由亚东谿和帕里宗合设,因山形而命名,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鼻梁山;另说县名源于村名,源于形似鼻梁山旁一村名。 [详细]
  1960年7月由宗嘎上下宗、吉隆东西宗合并改设,藏语意为舒适村、快乐村、舒适宜人的地方,县沿宗名,宗名源于当地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另据《西域同文志》:济特宗系西番语,济特为极乐之谓,犹云极乐城也;曾译济咙、鸡中、济隆、济特宗。 [详细]
  1960年5月由聂拉木宗改设,藏语意为颈道或颈项之路,因当地山形如象,其通道位于象颈之上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当地东面有一座山形状似大象,因过去的主要通道位于象颈上,故名;曾译尼雅拉木、聂朗、聂浪、聂拉。 [详细]
  14世纪设萨嘎敦巴宗,习称萨嘎宗,1960年设县,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因该地景致美好、令人喜爱得名;另说县沿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宗名源于当地兴盛的牧业;曾译桑喀、撒喀、撒噶、萨噶、萨喀、莎噶。 [详细]
  14世纪中设岗巴宗,1960年并入定结县,1962年2月由定结县析置,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据《中国地名辞源》:意为(雪山)附近、近旁,因是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的村庄,故名,曾译康巴、干坝、戛木霸、冈巴、冈马、干木坝、甘巴、甘坝。 [详细]
  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