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利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利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隋代建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 [详细]
  利津县古称凤凰城,因此得名。相传在乾隆时期,利津知县重修县城时,受到凤凰的启发,以东西大街为身、南北大街为双翼,城西门延伸三条官道如三条长长的羽尾,整体轮廓恰似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所以在当时又被冠名为凤凰城。 [详细]
  镇政府驻于北宋,故名。始祖洪武年间,由直隶枣强迁居利津县城西“宋家庄”,1949年解放后,因店子区有两个“宋家”重名,南部“宋家”遂渐称“南宋”,本村位于北部,逐渐称“北宋家”。 [详细]
  镇政府驻于陈庄,因此得名。 [详细]
  取汀河乡、罗镇乡首字而得名。 [详细]
  因政府驻地村名(明集村)得名。相传明初,明苍由直隶枣强迁以主村得名“明家”,后设集市,便称“明家集”沿用至今。据清康熙十五年(1676)纂《利津县新志》记载,该村为“柳河镇”驻地。1937年设过“明集镇”。1924年“李家庄”因与“明家集”相靠,并入“明家集”。 [详细]
  因政府驻刁口海铺而得名。1938年,黄河尾闾在纪家庄子改道,故道河口刚发育三年,河门畅通,河底板结,两岸陡峭,适宜船只拢岸,水深河宽,有大鱼出没;渔民在此用钩钓作业捕鱼,搭盖窝棚聚居,始称“渔窝棚”;渔贩前来发卖渔货,渐称“钩口鱼坨”;此后到这里从事生产的鱼船渐多,形成巨大的海铺,称“钓口海铺”,后因书写简笔,“钓”字简化为“刁”。 [详细]
  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得名。 [详细]
  因政府驻于盐窝村,因此得名。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直隶枣强迁入,居民以晒盐为生,周围是盐滩,产盐在此集中外销,初称“盐墩”后称“盐窝”。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