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此地设立柳城县,属辽西郡。唐开元四年(716)置营州都郡府下的柳城郡。1993年,朝阳县在朝阳市区南,大凌河西岸设柳城乡,街道因驻地名命名。 [详细] |
明末清初,有一支蒙古族人从归化城来此驻牧定居,用木桩围成木头城墙,并设有东、南、西三道城门,北靠大凌河代替围墙以拒外侵,故得名木头城子。 [详细] |
清朝初期,有关内汉族人李、白、赵三姓率先迁此落户居住,后来又有关内汉族人来此居住,前后达到二十户人家,故名“二十家子”。 [详细] |
辖区内有玄羊山,传说两只神羊居山,日升而出,日落悬树,由此得名。 [详细] |
清乾隆初年,有关内“金、边、佟、侯、谢、刘”六家汉族人从关内迁到此凌河岸边定居。因而名“六家子”。 [详细] |
清代中叶有许姓汉族人由山东举家迁来此地定居,建瓦房,以开店为业,故称瓦房店村,后因村名与附近一村子重名而简称瓦房子。 [详细] |
光绪年间有关内的汉族人逃荒至此落户居住后,在村边修建一座庙,叫“天兴观”,为周围几十公里内最大规模的庙宇,大庙因此得名。 [详细] |
清初,有关内汉族人逃荒来此地落户,见铧子炉村北,高杖子村东,二道营子村南有一座孤山,远看像孔雀开屏,因山得名为孤山子,后谐音称古山子。 [详细] |
清初时,吐默特右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人来此地驻牧,后发展成村,不久,又有关内汉族人来此地落户居住。蒙汉人民各在村外建一座关帝庙,一座九神庙,故此地名为双庙。后因其在朝阳城以南又称南双庙。 [详细] |
清雍正年间,有一戴姓汉族人从关内逃荒来此落户定居,发现当地有三处烽火台遗址,故名台子。 [详细] |
辖区内有“清风岭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长在营子乡设清风岭镇。 [详细] |
清初年,吐默特右翼旗王府派一金姓蒙古族官为“梅勒”的官员率族人来此驻牧,故此地名叫“梅勒营子”。1958年,在公社东山大队南湾子修建的水库胜利竣工,水库定名为胜利水库。为纪念水库胜利竣工,故将“梅勒营子”改为“胜利”至今。 [详细] |
清中叶,有关内汉族康姓、朱姓人举族迁此地落户居住,后渐成康家庄和朱家庄。解放后,康家人因忌讳“猪吃糠”对康家发展不利,遂请官府与朱家共同商议,将康家庄改名为七道岭(康家屯到二十家子得过七道山岭)。 [详细] |
清朝末年,山东遭重灾,有汉族隋姓人举家走到现杨树湾地界,见此处环境幽雅,周围有杨树环绕,便在此处落脚居,住后发展成村,取名半道老隋家,后因此地杨树种植面积较大,更名杨树湾。 [详细] |
清初,吐默特右翼旗王府派席、杭、鲁、高、敖5姓蒙古族人来此地—大庙西部驻牧。后发展成村,故名“五家子”。后来为区别在大庙东距10里处郑、王、杭、袁、郝五姓汉族人发展成的“五家子”,故称在大庙以东居住的五姓人家为东五家子,大庙以西的五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为西五家子。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