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设镇,为第一区所辖。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城关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78年分东半部建立长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79年又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建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2022年撤销城关镇设立繁阳街道,实行城市管理体制至今。 街道办公地点设在原城关镇政府驻地不变。 |
民国时曾划属内黄县第五区。 1949年以后隶属第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张龙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张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建张龙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恢复张龙乡,乡政府驻大张龙村西段路南。 1992年初,乡政府迁至省道s215公路张龙段东侧现址。 2022年撤销张龙乡设立龙庆街道,实行城市化管理体制至今。 街道办公地点设在原张龙乡政府驻地不变。 |
明、清袭元代乡、里、甲制,称东庄里。 1911年东庄集称镇。 1945年属二区。 1956年设东庄区。 1957年撤区改为东庄乡。 1958年,新张乡并入东庄乡,改置东庄人民公社。 1984年复置东庄乡。 1987年东庄乡撤乡设镇,称东庄镇,沿用至今。 |
战国时,属濮阳。 秦属东郡。 东晋时,属濮阳国。 南北朝时,属濮阳郡。 隋时,属汲郡。 唐时,属魏州。 五代初属澶州,后期属濮州。 宋属开德府。 金、元属开州。 明、清开州属直隶大名府,井店袭元代乡、里、甲制,称开州孝义乡井店里。 1913年,开州改开县,仍属之。 1914年,开县复名濮阳县,仍属之。 1934年,濮阳县分为五个区,井店属第九区第十八乡。 1936年9月,之前濮阳县属河北省大名道,之后分期属濮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七区、大名区、第十区、第十八区、第十四区。 1940年,冀鲁豫边区设高陵县,属之。 1949年成立平原省,属濮阳专区。 同年撤销高陵县,并入内黄县,隶属第六区。 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濮阳专区。 1953年,今境分设建井店、台村、玉林井3个乡。 1954年撤销濮阳专区,并入安阳专区。 1956年,3乡合并设井店乡。 1958年,安阳专区合并于新乡专区,仍属之。 是年,井店置井店人民公社。 1961年新乡专区又分设安阳专区,仍属之。 1968年,安阳专区改称安阳地区,属之。 1983年撤安阳地区设立濮阳市,随内黄县属之。 1984年,置井店乡。 1986年随内黄县划属安阳市。 1987年撤乡设镇,改为井店镇,沿用至今。 |
1949年隶属内黄县第三区。 1957年始建后河乡。 1958年改建后河人民公社。 1984年恢复后河乡。 1998年撤乡设后河镇,沿用至今。 |
1949年隶属内黄县第八区。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楚旺乡。 1958年成立楚旺人民公社。 1962年划楚旺公社北部村庄设宋村公社。 1984年成立楚旺乡。 1987年撤乡设镇,改称楚旺镇,沿用至今。 |
1949年田氏属内黄县第五区。 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田氏乡。 1958年成立田氏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田氏乡。 2008年撤乡设镇成立田氏镇,沿用至今。 |
1949年隶属内黄县第六区。 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区级建制的安化城乡。 1958年成立安化城人民公社,因有前后两个安化城村,(公社)又驻后安化城村,故在1960以后逐渐演化为二安公社。 1984年建立二安乡。 2014年撤乡设镇,称二安镇,沿用至今。 |
1928年为内黄县第三区。 新中国成立前(1949)为内黄县第一区。 1949年改为第七区。 1955年第七区撤销,亳城地区划属井店区。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亳城乡。 1958年成立亳城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亳城乡,乡人民政府驻西亳城。 2017年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
1949年豆公隶属内黄县第五区。 1957年撤区并乡,元村、渡村划属豆公,建立区级建制的窦公乡。 1958年成立豆公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豆公乡。 2017年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
1949年属内黄县第一区。 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区级建制马上乡。 1958年改马上人民公社。 1984年复称马上乡,沿用至今。 |
建国前后,曾属内黄县第一区、第七区。 1957年设高堤乡。 1958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至今。 |
1949年六村乡隶属内黄县井店区。 1956年成立内黄县第一个集体农庄(高级农业社)——东方红集体农庄。 1957年撤区建乡成立六村乡。 1958年成立六村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六村乡至今。 |
1949年属内黄县第四区。 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中召乡。 1958年改中召人民公社。 1984年复称中召乡,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