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郫都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郫都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郫筒历史文化悠久,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3000多年前,望帝教民务农,丛帝治水兴蜀,定都郫邑(今郫筒街道),缔造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源于望帝杜宇化鹃的美丽传说,郫筒街道又称“鹃城”,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青睐。李商隐之“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俱与此相关。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诗人念念不忘的郫筒酒乃是郫筒特产。《华阳风俗录》说:“郫县(今郫都区)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於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於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这也是郫筒之名的由来。 [详细]
  清初扩场时,取古驿道石牌坊上刻有“安平德正”命名。 [详细]
  1958年3月168毛泽东主席视察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由此更名为红光公社。 [详细]
  据说,秦以前犀浦这地方名叫“墀埔”。犀浦的正式得名缘于李冰治水。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中记载:“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沉之于水以压怪,因取其事为名。”“浦”是水滨的意思,所以把沉石犀之浦称为“犀浦”(意为沉犀之浦),沿用至今。 [详细]
  相传大禹治水途经此地,掘井七眼,解百姓干早,后人感念其恩德,立庙祭祀,名为德源。 [详细]
  明末称为太平庄,清乾隆年间为祈求“平安",更名安靖。 [详细]
  1955年由太和、仁义二乡合并而得名,取团结友爱之意。太和场与永定、宝华、石堤3村少数民族住户较多,其中回族70多户,故又有“民族团结”之意。 [详细]
  唐代正式设唐昌县,取唐代繁荣昌盛之意。 [详细]
  三道堰其得名因古望帝和丛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来。 [详细]
  三元、普兴、龙溪三乡合并时,取三乡人民团结友爱之意。 [详细]
  因为在秦以前境内有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