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郯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郯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春秋时为少昊后裔封地,称郯国。秦置郯郡;汉设郯县,属东海郡,为郡、县治所。唐代始名郯城,为郯城县驻地。约于金代迁今址。虽经历代更迭,但“郯城”之名一直沿袭至今。 [详细]
  马头素为本县重要集镇,该镇历史悠久,始建年代待考。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清代以前因此处原有商船停泊,宿住车马较多,故得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系马头镇人民政府驻地。沿用至今。 [详细]
  明洪武年间建村。时由孙坊上、倪坊上、田坊上合并而成,因原村名“坊”字相重,故名重坊。沿用至今。镇人民政府驻地重坊而得名。 [详细]
  孔子赴郯曾路经该村。据《沂州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因李姓兴旺,改名为李家庄,简称李庄。清康熙年间设有驿站。因靠沂河,明、清两代,常有过往货船停靠于此。沿用至今。因李姓兴旺,改名为李家庄,简称李庄。因原乡驻地位于李家庄而得名。 [详细]
  相传唐末建村,原名大庵村。明洪武年间,因发洪水,此处冲有多条与沂河相通的水沟,故改称塂上。因“塂”系冷僻字,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为“港上”。政府驻于此而得名。 [详细]
  因姓氏而得名。相传唐贞观年间,众姓聚居于此,杨姓居多,故称杨家集,简化为杨集。沿用至今。 [详细]
  回忆侯氏族谱序载,侯姓于明万历元年(1573)迁此建村,以吉祥意,取名高凤头,转音为高峰头,沿用至今。镇政府驻于此而得名。 [详细]
  以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庙山得名。 [详细]
  明末因战乱落荒的两户人家逃难途中路过此处,偶见该处红花遍野,风景秀丽,且依山傍水,甚适人居,又远离城邑,宜避烦扰。于是便止步于此,筑巢而居。为逃避追杀,隐姓埋名。受遍地红花启示,取“红”“花”二字各为姓氏。于是红姓和花姓家族和谐相处,世代相传,渐成村落,沿用至今。因镇政府驻于此而得名。 [详细]
  清道光年间刘姓分支来此立村,此处原为刘港口村刘姓的谷场,得名刘家场,习惯称刘场。1948年解放,为庆祝胜利,改名胜利村,沿用至今。因政府驻于此得名。 [详细]
  花园乡历史悠久,境内南沟崖遗址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即有以农业为主的安居村落出现。原以杏树较多,取名杏花园,后简化为花园。 [详细]
  为马跑泉之源头之意。据传唐代建村。《民国·临沂县志》载:“马跑泉,城东南泉源头岭,相传昔人行军至此,马跑地得泉故名。土人因疏为长沟,以资灌溉。岭长四、五里,凿之皆可出泉,亦一利也”。村以此得名泉源头。1953年后为区、公社和乡人民政府驻地。沿用至今。 [详细]
  归昌,有回归昌盛的吉祥寓意,传说为纪念周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后因与老归昌对应,称小归昌。南北朝时曾于此设归昌县。《北周地理志》载:“归昌,武定八年置”。又载:“北周封归昌县者见周书郑孝穆传:子译,宣帝嗣位,封归昌县公”。故归昌之名沿用至今。 [详细]
  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