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建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建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伪康德七年(1940)建昌县与喀喇沁左旗合并,置喀喇沁左旗,建昌县名废。解放后,又恢复建昌县,并在牤牛营子立街设镇,故得名建昌镇。 [详细]
  在辽代,此处古洞山及周围山脉的金属矿就有人开采。清乾隆八年,因各矿之间互相争夺,有人向官府告状,便由喀左王爷府(今朝阳市喀左县南公营子)派一名姓陈的扎兰(清代蒙族下级官职)率八户蒙民到此定居守边,故得名八家子。 [详细]
  明朝正德二年(1507)由呼和浩特迁来蒙古族人,有5名喇嘛居住在龙头山洞内而得名。 [详细]
  药王庙原有两个村:北为合意村,南为双井子。后金天命年间,有一位中医先生来此行医,医术高明,药到病除,被称为药王老爷,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特在清顺治元年(1644)在街南修建一座神祠,自建庙后,南北两个村合称药王庙。 [详细]
  清康熙元年(1662)一位匠人在后山上用九块青石板砌一小巧玲珑的塔而得名。 [详细]
  清乾隆十年(1745)三官营子巫姓在此建庙,供奉商汤王故得名汤神庙,人们逐渐将庙宇名用于地名。 [详细]
  清康熙十二年(1673)李姓来此定居,因村大、人多而得名大屯。 [详细]
  蒙古语“莽努达乃拉”,汉语意为“王庄”,“营子”为蒙古人是对村庄的一种叫法,因谐音而得名。 [详细]
  源自蒙语“素珠乃拉”,意为素珠首领居住的地方。后经音译逐渐演化为素珠营子。 [详细]
  前山山腰部有一奇石,形似安坐的佛像而得名。 [详细]
  清雍正八年(1730)辛姓从喀左二道营子来此定居,此人名叫王宝,是蒙古族人,故名。 [详细]
  清道光六年(1821)蒙古族人来此定居。旧时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因简写而得名老达杖子,意为蒙古老人定居的地方。因达子有损于民族团结,故改名为老大杖子。 [详细]
  由赤峰经天义、凌源通往河北省青龙县的必经之路而得名。 [详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魏、贾两姓来岭头定居,得名魏贾岭。后在伪满时期,修围子写门牌时,因家贾音相似,又因贾姓无人而改魏家岭。 [详细]
  后金天聪九年(1635)蒙古族军官“贺少军”率部来此定居驻守边关,当时此地是一片宽敞的盐碱地,经常在此地射箭操练人马,故称箭场,后演变为碱厂,又因与兴城市碱厂乡重名,1991年更名为西碱厂乡。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