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济源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济源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东汉时曾置沁水县,为汉明帝第五女刘致的封地。永平三年(前60)汉明帝为刘致在沁水县沁河北岸兴建园林,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刘致是以被称为沁园公主。为传承历史,得名沁园街道。
济水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因街道处古济水东、西两源南侧,故名。
济渎庙为古代最大的水神庙,庙内有北海池,俗称“小北海”。故以北海命名街道。
王屋山主峰天坛峰,传为轩辕皇帝祭天之所,故以山峰命名。
街道地处济、蟒河冲击平原,域内泉眼众多,泉水清澈如玉,故名玉泉。
清代碑记载:“磕井村旧有一井,井深数丈,其泉极微,每值天旱不足用水,人人磋叹,吃水甚难。村人为生存,奋然而起,募化赀财,复凿起井”。因打井艰辛,村人便将井取名“磕井”,意为“艰辛磕打出来的井”,后演为村名。为书写方便,又将“磕井”写作“克井”。
秦代开凿枋口堰,引沁河水灌田。至明代,共建广利、永利、利丰、兴利、小利五渠,呈“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
轵为古代车轴,代指车。《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时期,因战事,以战车相围御敌,后筑土围城。故名轵城。
承留的地名含义有三。一据清《赵氏家谱》载:赵四公,原籍山西省泽州风台县贺家坡,“迁民至济”,“居邑西虎岭”。四公死后,其子“徒居而东,名其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复徙之意也”。二是古时村里有一条路通往山西,因路途遥远,这条路经过的地方人烟稀少,凡西去的人,在此聚集数十人后方敢结伴前行。后有人在此开店,专门留宿过往客人,承办西行事宜,故取名“承留店”。三传战国时,轵城为轵国,设立诸多驿站,西线驿站有大驿、留养,再向西即为该村。因承接留养,故名承留。
据《氏族博考》载“召与邵,本一姓”。周王室东迁后,“召公采邑”原封地在此,故从召从邑,得名邵原。
据村《郑氏家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郑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徙此地,依据地形在黄河岸边打窑定居。其时由于地势低洼,村庄时常被淹。为居住安全,后北迁于堤上现址。因处马鞍山南坡之头,故取名坡头。
据《赵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始祖赵四公自山西省泽州府凤台县贺家坡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地地势低洼,一片“泽国”,庄家不宜生长,为了生计,即多种耐水的芦苇、高粱和梨树等。后因梨树成林而得村名。
原村落位于群山之间的大山谷中,古名大谷,后演为大峪。现该地因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已被淹没。名称沿用。
原名虎头山。唐代因避太祖李虎之讳,呼虎为武,虎头山易名武山。村以山名。民国时为武山镇。1943年,济源早期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于思礼在该村英勇就义。为纪念于思礼烈士,1944年中共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将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思礼村)。
因境内有道教名山王屋山而得名。王屋山为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故镇以山名。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