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余杭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余杭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一说是以境内五常港而得名;一说据明朝开始,此地有过五位尚书,后方音改为“无常”。 [详细]
  因宋时仁和县得名,寓意上下团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详细]
  “良渚”之名,清康熙《杭州府志》载:“良渚镇去县(指钱塘县)治北三十里。”据考,良渚汉名兰陵,晋称梁渚,民国《杭县志(稿)》载:“宋有良渚里”。渚乃水中小块陆地。又考,良渚到瓶窑一带过去曾是河滩,后被改造成良田,故得名良渚。 [详细]
  “闲林”,旧名闲林埠。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钱唐钦贤乡之西北郊余杭之闲林埠。”清《一统志》载:“在余杭县东南十八里有闲林塘,宋时置闲林酒库。明初邓愈略临安,破张士诚兵于闲林寨,即此。”相传晋隋间此处为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古木参天,庙宇轩昂。隋末唐初余杭县令张士衡告老还乡,优游于此。“闲林”取“闲居林下,修身养性”之意。 [详细]
  “中泰”之名,是1992年5月中桥乡、泰山乡合并时各取一字组成的。 [详细]
  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临安便民仓在县东十里,今名其地曰仓前。”“仓前”之名距今已有873年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余杭县,其义不明。据近代地名学家考证:“余杭”,系越语地名。当时浙江境内主要居民为少数民族越人,浙江诸县多以越人方言为名。据东汉《越绝书》:“越人谓盐为余。”同类地名还有余姚、余暨(今萧山)等,都是与盐有关的越语地名。在两晋与南朝之间(约公元三世纪至四世纪),有人对余杭一名在地名解释上作汉化。晋人司马彪(?~306)撰《续汉书》(此书已佚)的《郡国志》时引用民间传说,曰“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此外,还有人引用《说文》中“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的说法,使以“禹航”来汉化余杭,使之更为完整。且余杭水灾频仍,历代都倡导大禹治水精神,故“禹航”之说为不少学者所接受。但二千多年来,《二十五史》等各类正史均沿用余杭县名不变,对以“禹航”名县未予采用。 [详细]
  “径山”镇以山得名,山以径通天目得名,为天目山余脉东北峰,又称北天目。径山唐代已有古刹径山寺,是佛教圣地,南宋时是五山十刹之首。 [详细]
  “瓶窑”之名:唐朝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太平寰宇记》载:“亭市村人翻作大瓮,今人谓之浙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其名沿用至今。 [详细]
  “鸬鸟”之名,以鸬鸟山而得。此山形如巨大鸬鸟伏于地上,故名。 [详细]
  百丈镇因近百丈关而得名。“百丈”之名,据清嘉庆《余杭县志》关梁篇载:“其与独松关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府安吉州分界,地有百丈镇。”。 [详细]
  “黄湖”之名,相传古时有湖塘横于溪上得名黄湖。明万历府志:“黄湖镇,去县北四十里,在黄湖界。”清嘉庆《余杭县志》载:“黄湖桥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黄湖。桥临山溪,地形陡仄,春水涨溢,易致倾圯”。 [详细]
  取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两山之外而名。 [详细]
  旧传禹会诸侯江南,舍舟登陆于此,因名禹杭(禹航、余杭),实系古越语地名,语义未详;另据《越绝书》:越人谓盐曰余,杭意为船,即使用船的盐部落;另说取自洋的吴语音,因东周之前为海洋,余为古越语的发语词。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