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庐江县各乡镇道地名由来

庐江县各乡镇道地名由来

  因其境内有东顾山,位于城之东,为护城之山。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山川)载:“东顾山,距治东五里,一名马家山。脉自冶父来,为治左护。”此山位于城之东,登城郭,翘首东顾此山。久之,“东顾山”之名得传矣。综合人文地理因素,街道取名东顾山街道。 [详细]
  因境内老城区内“岗上”和“西门湾”而得名。庐城西大街位处低山岗上,俗称“岗上”,岗下有绣溪河水于此拐弯南下至县河,俗称“西门湾”。取“岗上”和“西门湾”首尾各一字,得名“岗湾”。该区域为庐城“百年老街”,乃古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粮、布、药、南、杂五大行业,铁、木、竹器各类加工业,以及染坊、酱坊、水作坊等大小作坊,“邑当全盛,商贾辐辏,百工云集”,有“金岗银湾”之誉。综合历史地理因素,街道取名岗湾街道。 [详细]
  1958年兴修“移湖水库”。因其位处东向9千米的黄陂湖上游,时有“移黄陂湖之水,再造一个新湖”之语,将街道命名为移湖街道。 [详细]
  此城为千年古县庐江县治,此地现为庐江县的中心城区,是庐江县委、县政府的驻地,即庐江县县城,简称“庐城”,故得名庐城镇。 [详细]
  一说:因其境内有座冶父山,《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治铸之所。”因此得名冶父山,故得名冶父山镇。二说:明《一统志》载:“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罗列居下。比众山独尊,巍峨壮丽,犹父立子群中。”此山旧为治铸之所。登山大小诸峰皆居其下,为众山之尊,故曰“父。”自始,冶父山定名至今。 [详细]
  因其坐落在“万山”中,冠名“万山”者,乃地处大别山余脉,境内三面环山:闸山、平顶山、三峰尖、鸡冠岭、大门坎岭等,山峰连绵,重峦叠嶂,故得名。 [详细]
  古名汤坑泉;“汤”者,温泉也;古称“坑泉”,古时地下温泉乃天然喷涌,为了不让温泉水随意流淌,人们便在泉眼四周倔坑蓄水,沐浴其中,故称之为“坑泉”亦称“汤坑泉”。汤池因此而得名。 [详细]
  因其境内有郭子河,故得名。 [详细]
  因镇依金牛山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时代,原系东吴境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太平天国在此古迹繁多,为抗日将领孙立人故里。 [详细]
  因当地有白石天河,南岸有一尖嘴叽石伸入河中,得名石嘴头(简称“石头”)。故得名。 [详细]
  据地方文献记载:清初,合肥县临湖的圩口因埂身单薄,直接面临巢湖风浪威胁,为了在汛期能够不被洪水所破,于是圩区村民相互联合协力防洪抗灾,分别将其中的两口大圩起名为:“同心圩”、“大德圩”,意为“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到了乾隆年间,“同心圩”、“大德圩”又联合成一个较大的圩口,各取首字作为圩名,为“同大圩,寓意“同心大德”,故得名。 [详细]
  因其境内有白石山,故得名。 [详细]
  因其境内有盛家桥,其原名为沈家桥,清初建镇。因“沈”似“沉”不吉利,遂谐“沈”为“盛”,以喻旺盛。故得名。 [详细]
  因其毗邻白湖,由于湖水常年白浪粼粼,得名“白湖”,取其“白湖”二字,故得名。 [详细]
  此地有桥,名龙门桥,取鲤鱼跃龙门之意,故得名。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