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素有“豫东明珠、绿城水乡”之称。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人口160万人,现辖25个乡镇、6个街道,770个行政村(社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打造并拥有了“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五张城市名片,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铸就了“永争一流,众志成城”的城市精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详细] |
滑县位于安阳市南部,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4镇6乡3个街道办、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滑县大运河遗产保护示范区和1个滑东新区,774个行政村,148万人,201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属省直管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曾是颛顼帝的都城和卫国的都城,周代滑伯在此建国,隋至明初由“滑国”“滑台”建制滑州,明洪武七年改称滑县,有史记载5000余年。……[详细] |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北部,南与淮阳接壤,西与扶沟、西华毗邻,东临商丘市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通许、杞县。全县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48.7万,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太康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五六千年。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史称阳夏。秦王赢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详细] |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邻安徽省。相传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此将“丹”炼成,故称“丹成”,后谐称郸城。西周属厉、陈,战国属楚,秦属陈郡苦县、项县。西汉置宁平、宜禄二县(今郸城县宁平镇、宜路镇)。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治今县城),唐初废,后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三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成立郸城县,面积1490平方千米……[详细] |
固始县位于河南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万,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是全省五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十个省直管县之一,先后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全国首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固始历史悠久,……[详细] |
淮阳区隶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豫东南,行政区划面积1334.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9.5万人,辖8个镇(城关回族镇、新站镇、鲁台镇、四通镇、临蔡镇、安岭镇、白楼镇、刘振屯镇)、9个乡(豆门乡、朱集乡、冯塘乡、大连乡、葛店乡、黄集乡、齐老乡、曹河乡、郑集乡),2个场(农场、原种场),2个办事处(柳湖街道办事处、王店街道办事处),共467个行政村,现有耕地140.9万亩,是小麦、玉米的主产区,也是黄……[详细] |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是平顶山市下辖的县级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详细] |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总面积1086.5平方公里,人口126万,116万亩耕地,辖15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建设防水之都、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河南省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等一批省部级以上荣誉。文化底蕴深厚。项城历史悠久,西周初年称项子国,汉初置项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项城是项姓发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