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东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东明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原系东明城厢,因1490年东明县城迁于此,原系东明城厢,并设城附廓辖五门四关而得名。 [详细]
  渔沃街道办事处因办事处机关驻地在大渔沃行政村而得名。大渔沃村建于战国时期,相传村前有一个大坑,水面百余亩,坑里鱼很多,故命名为大鱼窝。后更名为大渔沃村。 [详细]
  始建于战国时期。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冤句县改为宛亭县。金世宗大宝三年(1163),因黄患废宛亭县。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东明县迁至宛亭故地,今天的东明集村乃是东明县城所在地,县城东门曰“朝阳”,西门谓“迎爽”,南门叫“户牖”,北门称“东昏”。至明洪武元年(1368),在东明集村设县治所达150年之久,县城迁徙后,改为南东明集,后因废城内多庙会,逐渐演变为东明集。 [详细]
  刘氏于明永乐二年,从山西平阳县迁来建村,盖有楼房,故名刘楼。后有集市演变为刘楼集。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详细]
  明建文四年(1402),陈、王、方三姓迁来建村,有六户商人出钱修了村寨团墙,名陆圈,后镇政府驻地于此得名陆圈镇。 [详细]
  北宋建隆元年(960),村南挖了一条运粮河(赵王河),该村设有码头并形成集市,故改村名为码头集,习写马头集。镇政府驻地马头集村,而得名马头镇。 [详细]
  大屯村原名陈士举屯,葛氏祖名显大,依姓和名中的“大”字改名为葛大屯,后周、任等姓陆续迁来,葛大屯逐渐演变为大屯。镇人民政府驻地大屯村,而得名大屯镇。 [详细]
  三春又称“三柳”因村北多植柳树而得名,后来因有集市改为三春集。 [详细]
  武胜桥于东汉初年(公元25~26)建村,名叫鱼砌桥。清咸丰三年,该村武氏与他人争斗,武氏取胜,改“鱼砌桥”为“武胜桥”,并立碑记之:“古之鱼砌桥,今之武胜桥也。”因此得武胜桥村,镇政府因驻于武胜桥村而命名为武胜桥镇人民政府。 [详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许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有种菜的园子,又有小集市,故命名为菜园集。镇人民政府驻菜园集村,而得名菜园集镇。 [详细]
  清朝初期,因黄河决口,土地积沙,土质变成沙沃,沙沃腹地形成大少不等的沙丘、沙山和沙垄,因地处沙土有庙宇,故称沙窝庙,后简称沙窝村。镇人民政府驻沙窝村,而得名沙窝镇。 [详细]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村中有一眼小井,口大如斗,水味甘甜。经百姓协商,该村以水井命名为小井村。因镇政府驻地小井村而得名。 [详细]
  明万历年间王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王岗村,因村西有座庙,明末清初村民又演化为“小盖庙”“小盖村”“小阁庙”,当时“小阁庙”很有名气,信仰者来来往往,人流物流相对集中,餐饮、商贸应用而生,遂成集会,长兴不衰,于是长兴集就成为“小盖庙”“小盖村”“小阁庙”代名词,民国初改村名为长兴集。长兴集乡因乡政府驻地于此,故名。 [详细]
  明正德年间(1506-1521),李氏从巨野县迁来建村,因附近有一花椒园,起村名为椒园,后演变为焦园。因原乡政府驻地在焦园村而取名焦园乡,后来迁徙张营村。 [详细]
  东明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反其义改为“东明”。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