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
战国初属吴。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吴伐楚。
吴灭入越,越灭入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36郡,地属九江郡。
二世二年(前208年),复属楚。
楚汉相争,先属英布九江王国,后改淮南王国。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始置柴桑县,隶豫章郡。
新莽改郡名九江,县曰九江亭。
东汉复旧称。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置武昌郡,柴桑为之属。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以荆、扬两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2县立寻阳郡,属江州。
义熙八年(412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
南朝宋、齐依前制。
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同属江州寻阳郡。
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
陈天嘉六年(565年),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平陈,复曰江州,置江州总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浔阳郡及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因水患仍迁县入城,治湓口。
十八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直隶江州。
大业二年(606年),改彭蠡县为彭城县,寻废彭城县为湓城县。
三年(607年)又改江州为九江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称江州,改寻阳为浔阳,五年(622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皆隶江州。
八年(625年)废湓城。
贞观八年(634年)废楚城,俱入浔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
天宝元年(742年)江州改称浔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州,析湓城置浔阳、楚城县,后俱入浔阳县。
五代属吴,顺义元年(921年)以江州为奉化军。
浔阳属奉化军。
南唐改浔阳为德化。
宋复置江州。
开宝八年(975年),降为军事。
大观三年(1109年)升为望郡,初隶江南路。
建炎元年(1127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江州路,以州属焉。
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隶江南西格。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治江州,十三年(1276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
十四年(1277年)立为江州路置总管,区境域先后分属司、府、路。
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十六年(1279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年)复隶江西行省。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区境属之。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5道,九江府隶九江道。
清因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
雍正九年(1731),增辖广信府,改称分巡广饶南九道。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区境域在其辖下。
太平天国失败,清复原制。
1911年,废府存道,全省划4道。
1914年1月,为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县为九江县,隶赣北道(6月改称浔阳道)。
1926年,废道,直隶江西省。
1927年3月,九江城区(今区境域)另设九江市政厅,直隶省政府。
次年,改市政厅为九江市政府,1930年10月九江市政府撤销,市政并入九江县政府综理。
1932年,全省分设13个行政区,区境域属第四行政区,1934年6月,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直隶省政府。
1935年4月,减为8个行政区,区境域属第五行政区。
1936年,因赣、鄂、皖3省省界改划,将九江市政委员会所辖之江北封一、封三、桑落等乡分别划归鄂、皖后,九江市面积削减,人口及税收均不符设市之条件,便又撤销市政委员会,市区归为九江县浔阳镇。
1939年冬,因赣北沦陷,区辖宜小,全省增至11个行政区,以原第五行政区之九江、星子、德安、瑞昌4县别立第九行政区。
1942年8月,鉴于地理历史沿革及交通、面积现状,全省改划为9个行政区,境属新的第九行政区。
1949年5月17日,九江市区解放。
6月4日,城区浔阳镇成立市人民政府;15日,相继成立九江县人民政府,市、县分治,同隶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九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9年1月,撤县并市,1961年9月复分治。
1980年3月,原地辖九江市升格为省辖市。
5月,市区置浔阳区,市郊置郊区、庐山置庐山区。
1983年7月,撤地并市,实行市管县(区)体制,浔阳区属九江市,名称沿用至今。